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告诉”我们的事那些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振国 罗小军

  哲理,是思想之真谛,感悟之精华,睿智之结晶。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无论你是否做好准备,璀璨或晦涩的一天终将都会过去,收藏的一分一秒的光阴终将成为弥足珍贵的记忆。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参透我们的一生不是因为偶然而变得重要,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坚持下去,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基辛格的尴尬
  耶路撒冷有一个名叫“芬克斯”的酒吧,面积只有30平方米左右,里面也只有一个柜台和5张桌子,却连续多年被美国《新闻周刊》杂志选入世界最佳酒吧的前15名。该酒吧老板是个犹太人,叫罗斯恰尔斯。一天,正在中东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来到耶路撒冷。公务结束后,他突然想光顾一下酒吧,朋友向他推荐了芬克斯。基辛格决定亲自打电话预约,自报家门后他以商量的口气说:“我有10名陪同,届时一并前往,能否谢绝其他顾客呢?”按说,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这是可以理解的,况且这样的政要造访对酒吧来说无疑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谁知,老板只接受了基辛格的预约,对他附加的要求不接受:“您能光顾本店,我感到莫大的荣幸。但如果因为您的到来把其他顾客拒之门外,我是无论如何不能那样做的。”基辛格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生气地挂断了电话。
  第二天,基辛格又打来电话,首先对自己昨天的失礼表示歉意,并说这一次只有3个随从,订一桌,而且不必谢绝其他客人。“非常感谢您的诚意,但我还是无法满足您。”“为什么?”基辛格差点儿跳起来。“对不起先生,明天是星期六,本店例休。”“但是,我后天就要离开这里。不能破一次例吗?”“不行。作为犹太后裔的您应该知道,对我们犹太人来说,星期六是一个神圣的日子,在星期六营业是对神的亵渎。”
  精要点评:
  酒吧老板不盲目地崇拜并趋附于任何权威的人,不因为某人、某事等外在因素而改变自己的信仰、道德和行为准则,这种执著和坚守令人感动。
  适用话题:独立精神、人格尊严、行为准则、坚持、信仰的价值、做人的原则……
  
  林清玄坚守梦想
  有个男孩心中一直深藏着两个梦想,一个是长大后环游世界,另一个是当作家。但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把梦想埋在心底,帮父亲干活挣钱。一天他在干活时发现一张埃及地图,便出神地看了起来,那时,他就下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去那里看一下。然而,父亲的巴掌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父亲夺过他手中的地图撕成碎片,说:“干你的活吧!我保证你一辈子也到不了那么远的地方!”
  每天傍晚他都去不远处的林中扫落叶,每次去之前他都偷偷带上一本书,抽空看上一会儿,可最终还是被父亲发现了。父亲对他说:“你今天把明天的落叶都扫完,明天我便让你看书!”他一听高兴了,抱住每一棵树使劲摇晃,许多叶子飘落下来,他扫完这些树叶,心想明天该有一个清闲的傍晚了。可第二天傍晚来到林中,他惊讶地发现地上又落了一层叶子。懊恼之余他释然了:今天只能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他每天清晨四点就起来看书写作,每天坚持写3000字。许多年后,他当了记者,成了作家,并到埃及旅游。同时,他的作品也开始大量问世,被人们誉为“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他就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
  精要点评:
  用自信和努力浇灌心中的梦想,把握现在,每天靠近一点点,总有一天你会到达梦想的彼岸!林清玄之所以能够实现梦想,原因不外乎“心中有梦”和“把握现在”。
  适用话题:坚守梦想、活在当下、欲速不达、自信和努力、认识自己、走自己的路、我的人生我做主、把握现在与成就未来……
  
  撒切尔夫人的成功与“前排意识”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小镇里,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她的父亲常对她说:“无论做什么都要力争一流,永远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坐在前排。”玛格丽特牢记父亲的教导,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44年以后,她成了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她就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一位教育专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学生随意进入一个宽敞的礼堂,各自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育专家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学生则盲目乱坐,还有一些学生特别钟情于后面的位置。专家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和习惯。
  10年后,专家对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两类学生。并不是说坐前排的孩子长大后就一定能成功,而是说“永远都要坐前排”传达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能激发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从而使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精要点评:
  有了抢前争先的意识,一个人的心态就大不一样,前进动力也大不一样。
  适用话题:目标、自我表现、抢前争先、成功的诀窍、积极向上、心态决定事态、精英与大众、激发自我潜能……
  
  羞愧的季礼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礼有一天外出游玩,突然,他发现大路当中有一串丢失的铜钱。季礼想把这串铜钱拾起来,但他觉得被人看见有失他的高贵身份,于是他没有去拾这串铜钱,而是远远地站在一个地方朝路上的行人看,看谁会拾起那串铜钱。这时,正巧有一个打柴的老头从路上经过,只见这个老头,穿着十分奇怪,大夏天还穿着冬天的皮袄。季礼心想,这一定是个穷老头,所以就想让那老头拾那串铜钱。没想到那老头从铜钱旁经过的时候,看都不愿看那钱一眼。季礼急了,跑过去大声地对那老头说:“喂,你快来把地上的钱拾起来啊。”那个老头听了季礼的话,非常生气,他把砍柴刀扔在地上,瞪大眼睛对季礼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啊?你是不是看我穷,就认为我是一个贪图钱财的小人呢?”季礼听了那老头的话,十分惭愧,就问那老头的姓名,那个老头拾起扔在地上的砍柴刀,连头也不回地走了。
  精要点评:
  “打柴老头”贫穷却很有气节。
  适用话题:气节、高与下、风尚……
  名言为证: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时穷节乃见。(文天祥)
  
  曾国藩的习惯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却成就了辉煌的人生,有人用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来概括其一生,并认为他的成就要归功于他的诸多习惯。
  在生活与学习上,曾国藩给自己定了一系列的规矩,而且一执行就是一辈子。比如庄重,“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比如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比如读史,“丙申年讲念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而且,他还要求家人共同营造气氛:“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日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
  精要点评:
  好习惯可以塑造辉煌人生,成就伟大事业,曾国藩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此,我们联想到司马光有睡“警枕”的习惯、高尔基有登山锻炼身体的习惯、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海明威有站着写作的习惯等。好习惯是人生财富。
  适用话题:习惯、不要丢掉了、人生的财富……
  名言为证:
  1.成功是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的。(巴金)
  2.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莎士比亚)
  
  梅圣俞的锦囊
  宋代诗人梅圣俞诗才出众,人们惊叹他身上有一股令人敬仰的“诗魂”。话说一次乘船,同行的人发现他无论吃饭走路,常常若有所思。有时正做着一件事,突然停下,拿起笔在纸上写点什么,然后放入一个布囊。诗友不免感到奇怪,趁他不在时打开他的布囊。不料里面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纸条,上面记着它随时捕捉到的佳句。原来,“诗魂”得益于“锦囊”。

  精要点评:
  没有捕捉“佳句”的习惯,哪能有“诗魂”的美称。再大的成就,总也离不开小小的积累。
  适用话题:源头、美丽的背后、生命的锦囊……
  名言为证:
  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一成江海。(荀子)
  
  苏轼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非常节俭,每天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没办法度日,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节省开支,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这种做法让他渡过了难关,也让苏轼养成了很好的理财习惯。节俭本就是一种品质。
  精要点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的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坏的习惯有可能毁灭一个人。如果当年苏轼没有养成勤俭节俭的习惯,那么当他面临一次次的生存困境的时候,也许便没有那种从容,甚至在从政的日子里也不会如此廉洁。
  适用话题:习惯、勤俭、成功、有一种美德……
  名言为证:
  1.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精要点评:
  郑板桥在妻子的启发下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创建自家一体,终成名家。其实,凡事都“不能一味地模仿,应该注重创新”。
  适用话题:个性、创新、融会贯通、坚守自我、守住灵魂、启发、灵感……
  名言为证:
  1.独立性是天才的基本特征。(歌德)
  2.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米尔)
  
  坐而不乱的魏公子
  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被封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爱而且礼贤下士,因此方圆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共收罗门客三千余人。那个时候,诸侯看到公子贤能,门客又多,有十多年不敢出兵谋取魏国。一次公子与魏安僖王下棋,北部边境传来烽火急报,说赵军前来就要进入魏国境内了。魏王放下手中的棋子,想找大臣商议怎么办。公子制止了魏王,说:“赵王是在打猎,不是入侵我国。”之后又像没事似的下棋。魏王心里七上八下,没有心思下棋。过了一会,又从北方传话来说:“赵王是来狩猎,不是入侵。”魏王大吃一惊,说:“无忌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公子说:“我有个门客对赵王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赵王做什么,他都会报告给我的,所以我才知道。”
  精要点评:
  魏公子无忌之所以坐而不乱,是因为他对赵王的行动了如指掌。由此可见,善于把握信息,何其重要。
  适用话题:掌握命运、信息、把握、谨慎、镇定、时间、真相……
  名言为证:
  1.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达•芬奇)
  2.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雨果)
  
  洪迈失言自愧
  南宋著名史学家、学者,《容斋随笔》的著者洪迈在翰林院时,有一次值班,赶上为皇帝起草诏书的事纷至沓来,从早晨到傍晚,起草了20多件诏书。完成任务后,在庭院间漫步,碰到一个老人在花阴之下休息。洪迈问他是谁,老人回答:“我是京师人,世代做翰林院吏,现在80多岁了。而今我孙子又当了院吏,因此在这里养老。”老人借此机会又说:“听说今日文书很多,学士一定大劳神了。”洪迈愿听这些话,说:“今天起草了20多件诏书,都已经完成了。”老人又赞颂地说:“学士才思敏捷,真不多见。”洪迈非常得意,骄矜之色溢于言表,夸口说:“苏东坡大学士也不过写得这么快吧!”老人先是点头表示同意,接着不无惋惜地叹气说:“是啊,苏东坡学士敏捷也不过如此,只是他没用翻检书册罢了。”洪迈羞愧得脸红,自知失言。他以此为鉴戒,在向客人说起这件事,形容当时的心情时说:“人不可以自我夸耀,当时假如有地缝的话,我也会钻进去了。”
  精要点评:
  老人的话使洪迈幡然醒悟。所谓知耻而后进,说的便是这种情形。洪迈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才成就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适用话题:自醒、谦虚、谦卑、尴尬……
  名言为证:
  1.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2.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古代的“送温暖”
  梁昭明太子因为都城谷价很贵,他“菲衣薄食,改常馔为小食”,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我做起;下雨落雪天气,他派“左右心腹周行闾巷,见贫困家和流离道路”的,就“密加赈赐”,“温暖”送得非常及时,不待年节,只看急需,虽然他没有“亲自”出面,却丝毫也不降低其温暖民心的“热效应”。每当他听到远近百姓赋役勤苦的事,就面有愁容,以重于劳扰为忧。如此急民所急,忧民所忧,百姓自会铭感不忘。太子英年早逝,首都建康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
  唐高宗曾对臣下说:“朕思养人之道,未得其要,公等为朕陈之!”来济对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而饥寒者,命赐之食,老人曰:‘愿赐一国之饥者。’赐之衣,曰:‘愿赐一国之寒者。’公曰:‘寡人之廪府安足以周一国之饥寒!”老人曰:‘君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余食矣;不夺蚕要,则国人皆有余衣矣!’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今山东役丁,岁别数万,役之则人大劳,取庸(以财物代役)则人大费。臣愿陛下量公家所须外,余悉免之。”来济借古说今,认为最好的“送温暖”是大幅度减轻群众负担,强过亡羊补牢似的“送温暖”。唐高宗认为他说得对,便采纳了。
  精要点评:
  “送温暖”是为了“不送温暖”,以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送温暖”是善政,但温暖究竟怎么送,却是学问多多。
  适用话题:凝聚、有一种温暖、真正的幸福……
  名言为证:
  1.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席勒)
  2.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雪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9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