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学需要“点石成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 瑞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示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装更好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提示不仅会使学生解决了当时的学习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学会学习和思考。教师应深入研究提示的艺术性,使提示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示
  
  教学是一种艺术,提示更是一种艺术。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面对课堂的练习题和老师的提问,学生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给予点拨和引导,这就是提示。通过提示,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避免浪费时间,使学生很快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少走弯路。然而,提示并不是简单地给学生答案,让学生获得学习结果。什么样的提示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关键问题。提示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同时又能够使学生充分地研究和思维,最终目的是,学生既能获得问题的结果,又学会了思考的方法。因此,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提示是讲究艺术的。
  
  一、 历史课堂教学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1. 提示要有一个“度”的问题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遇到一些困难,教师不能无限“慷慨”地提示,要有一个程度上的把握。首先,要注意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提示不能过于直白,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答案马上就出现了。当然,也不能提示得模糊不清,学生听了后仍然是摸不着头绪,这种提示对学生的思考根本不起作用。其次,提示要结合实际教学问题,注意提示的层次性。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是容易的,那么教师的提示就应该含蓄一些,以利于学生的思考;有些教学的思维能有一个跳跃,支撑学生能够思考下去。如果一次性的提示无法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教师应该给予再次提示,层层深入,使学生能够顺利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也就是说,要根据实际教学问题给予不同的提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尺度。
  2.提示应面向大多数学生
  教师针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提示时,要考虑面向大多数学生。基础教育新课程中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发展。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关照可能无法面面俱到,但起码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受到有效的教育。在教学提示之前,教师应该考虑留给学生的思考题就是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所做的提示也要关注一般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极好的学生和极差的学生可以给予个别指导。
  
  二、 几种常见的提示
  
  1. 按照提示的程度,可分为明示和暗示。
  所谓明示,是指比较明确地向学生指出正确的思维方向,有时还可以是一些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迅速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通过明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很清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对于明示,教师稍加明确就可以给出学生直接的答案,要是教师控制得太死,就起不到对学生启发思维的作用。因此,向学生“明示”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
  (1)要在针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大的教学内容,经过学生的思考后仍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才用“明示”;
  (2)为学生多提出几条可供选择的思路,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去比较和选择,为学生提供思考的余地和机会;
  (3)教师提示的语言要简洁、概括,让学生既可以理解,又能体会出“味”来,这无疑是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暗示,是相对于明示而言的,它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作必要的提示,给学生含蓄的、隐蔽一些的思维方向,从而使学生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用暗示的情况多一些。同时顷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一些。通常有两种暗示的方式:(1)言此意彼。说“此”的目的是想告诉“彼”,表面上是说这个问题,实际上却是为了引出另一个意思。这种方式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和兴趣,给予必要指导的同时能够让学生积极地思考。(2)言小意大。说的是“小”事,但从中可悟出“大”意来。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小事时应考虑其典型性,要保证能够激起学生的联想。
  不管运用哪一种方式,都要紧扣历史课堂教学教学的要求,目的为学生解决学习问题,而不是故弄玄虚,反倒让学生迷惑了。
  2. 按照提示的对象,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提示和面向个别学生的提示。
  面向全体学生所作的提示,强调提示要照顾到课堂上学习一般水平的大多数学生。对于他们通过稍微的思考就能够得出答案的问题,就不需要提示了,而且也不必要;对于他们认真思考后虽有所认识但仍较模糊的问题就应当作适当的提示,但提示的清晰度也要有所把握,要能够保证提示后让学生有了思维的方向,同时又需要继续探索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面向个别学生提示,是指针对被提示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给予特别的对待。每个班组中都会有一部分学习水平好的学生和学习水平差的学生,因而在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提示就不能完全按照对一般学习水平的学生那样,实行“一刀切”,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有差别地对待。对待学习一般的学生,首先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思考,要让这些学生知道,他们没有被课堂遗弃。如果学生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就可以提示得含蓄一些,激发他独立思想;如果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那就要提示得清晰一些,以便引导他走向正确的思维道路。然而对这些个别学生的提示又不能占用太多的历史课堂教学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必要的提示。如,在针对这样的学生提问时,趁这个机会,教师就可以进行个别提示了;另外,在为学生布置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对看起来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性的引导。
  
  三、 面对历史课堂教学提示艺术,教师应该怎样做
  
  1. 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上述提到的几种不同程度的提示,要求适合于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在运用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千差万别,基础教育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提示,是要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掌握教学内容,因此在顾及一般学习水平学生的同时,更要关注特殊生――极好生和极差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课堂的完整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一点一滴的教学和生活中,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对他们每一个人的特点都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2. 必须把握好提示的时机
  提示要选择好最佳时机,只有选择好提示的时机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选择不当,在不当提示时提示,那么,尽管教师的意图是想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可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本来他们在认真思考后才获得的结论,现在却毫不费力地得到了,这就完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在应该提示时没有提示,又无法使学生获得解决困难问题的答案。提示最佳时期的选择应该是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时,教师适当地加以提示,在这种情况下提示所起的启发作用将是十分巨大的。一般来说对于特别难的问题和特别简单的问题是不需要提示的,因为特别难的问题证明是不需要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对于特别简单的问题,学生稍加思考就可以得出答案,教师当然也就不用提示了。只有既需要教师的点拨,又可以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的问题才需要提示。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选择好时机了。对于有些比较难于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思考前给予一定的提示,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思路上的把握,不至于一点头绪也没有,而能够按照老师提供的方向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相对来说容易思考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进行一些独立的思考,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加以提示,学生会感到茅塞顿开,使学生体验到了思维的过程,成功的喜悦;还有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开始时教师不急于提示,完全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和理解后,教师稍作指引,从而使学生马上解决了问题。这样,根据需要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适时的提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听了两位老师的课,他们都上柳宗元的《江雪》,都提出同样的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翁为什么在钓鱼?”学生说是老翁家穷,老翁与家里人吵架出来散心等。一位教师不去引导提示只能以无策面对无奈,真是“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另一位老师又反问学生一句:“老翁真的在钓鱼吗?”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达到理解“钓者之意不在鱼,在乎自身对政治仕途的感怀”,进一步理解是作者自己心意的抒发,是中国文人官文化的一种体现。
  后一位教师真是“诠然妙释,化冰见水”。看起来他只是用了一句反问,却提示得如此巧妙,导致了与前一位教师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其实是教师自身底蕴的展现和细究研磨的结果。首先当这位教师意识到学生无法得出“这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在钓鱼”的原因时,他并没有直接给出学生答案,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同时充分地考虑到“老翁真的在钓鱼吗”这句话能否让大多数学生所理解,能否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从学生的反应中,我们知道该教师的提示是非常成功的,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了教学内容,又经历了思维的过程,锻炼了思维的能力。提示的重点不应放在指示学生尽快地去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上面,而应放在启发性的思维途径以及如何思考的方法上面。
  综上所述,提示艺术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绽放出火花。教学实践证明,历史课堂教学中提示的艺术对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装更好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示不仅会使学生解决了当时的学习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学会学习和思考。教师应深入研究提示的艺术性,使提示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书目:1、笪佐领主编《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
  2、赵亚夫主编《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
  3、韩波 主编《新课程•新教材导航学历史》
  4、杨桂芳《试论问题设计规范策略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5、《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6、傅道春.《情境教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9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