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台阶》中“台阶”的意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洁玲

  摘要:用哲学思维的角度品读《台阶》,从小说中有关当地有关台阶的习俗,小说中的“台阶”与父亲的关系,一家人在老屋台阶上活动场景这三个方面去浅谈《台阶》中“台阶”的意象,让读者去品味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关键词:浅谈 “台阶” 意象
  初中教材选入了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故事的梗概是: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为此,父亲终其一生的精力和辛劳,造了一座高台阶的新屋舍。但是,新的屋舍造成了,父亲却高兴不起来。这是一个既平淡又简单的故事,但它却意味十足:父亲终其一生建筑的高高的台阶,是不是意味着父亲的地位也提升了呢?让我们用哲学思维的方式去解读这篇小说,体会小说中台阶的意象。
  所谓哲学思维就是指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是人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新知和对生活的热爱自觉形成的思维方法。哲学的思考方式其实就是理性思考的方式。哲学思维的基础是客观世界,最基本的作用是使人的主观想法更加切合客观世界,能够化解很多主观想法和客观世界相矛盾造成的许多痛苦,使人变得豁达、智慧,能坦然面对现实世界中的挫折、失意等等,并能从中悟出道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首先,我们了解小说中当地有关台阶的习俗:“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原来“我家”台阶有三级,应该不算低,可小说一开始就说“我们家的台阶低”,这句话“父亲”不知说了多少遍,像父亲这样的普通农民,并没有太高的精神追求,他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想让自己能有点“面子”,想向有十几级台阶的人看齐。“台阶”在小说中就构成了一个文学的意象,寓寄着一种深层的社会内涵。特别是与那里的乡俗联系在一起,这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有点儿愚昧的倾向。
  其次,我们看看小说中的“台阶”与父亲的关系:它是“父亲”日常生活、休憩的一个活动平台。文中有两次这样的活动描写:一是老屋的台阶,二是新屋的台阶。当“父亲”活动于其上的时候,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先看前者,“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裁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日光。”
  这是个细节描写,父亲是忠厚老实型的,但是他的内心世界还是波澜起伏的。从他的“专注的目光”中看到了父亲的决心。于是备料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因为父亲能力渺小、地位平凡。他没有其他的办法,他有的就是力气,有的是吃苦精神“父亲”脚下的“台阶”和作为心中追求目标的“高高的台阶”,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目标”,从脚下的“台阶”跨上心中的“台阶”,这又构成了小说的一个意象。
  再看后者,当新屋建好以后,
  “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低了一级还是不自在,便一级一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筑一个高台阶,是父亲心中的理想和追求,是父亲的精神寄托。从建筑物的角度九级的高台阶建成了,也就是实现了这个理想。可是从精神层面的角度来看,父亲显然还没有做好在高台阶上生活的思想准备。当他坐在高高的台阶上,与乡亲对话都出了差错。高台阶,此时作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父亲”还没有适应,所以心理障碍也就产生了。“父亲”担水时在高台阶上闪了腰,非但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愉悦,反而给他带来了身体的伤害。很显然,“高”虽然满足了某种精神追求,但也给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这又是一个令人思索的文学意象,求“高”的同时,却破坏了一个家最基本的生态平衡与和谐。
  最后,我们再回到老屋的台阶上,看看一家人在老屋台阶上的活动场景,去理解台阶这种意象,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被安置在青石板上……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
  这并非闲笔,这里勾勒出一幅安逸、恬静、闲适和谐的天伦之乐图。女人在做针线活,小儿子在青石台阶上玩耍戏闹。倘若人们不把造屋与地位联系起来,各得其所,不是很有生活的乐趣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建一些好点的住宅无可厚非。但是为什么让屋舍、让台阶承载一种意识性的东西呢?人们为什么在栖居方面给自己增加这么多的精神负担呢?
  透过《台阶》看中国的农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是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而后他就迅速的老去,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难道今天的我们还要走这样的路吗?还要像“父亲”一样吗?我为他们最终的命运而惋惜。由此我想起了“房奴”这个概念,实质上不是今天才有的,它早已是人们生存中的精神负担。这个概念是人们共同用自己的行为“筑造”的。
  一位心理学家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语文阅读尤其要靠思维、靠体验,读懂人物、读懂自己。这并不是代表教师不作为,教师的角色就是找到好的角度,参与讨论与争辩,推进学生的思维。拓深学生的体验。少点理性的长篇大论,多点感性的即兴穿插,为学生的思维之路铺就理想的“台阶”!
  (作者单位:江都市第三中学)
  编辑 李文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3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