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近年来视唱练耳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关于视唱练耳方法的研究文章
  
   练耳方法研究主要是针对练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内容进行方法上的探讨。例如如何听记单音,如何听辨和声音程,如何听辨和声的功能,如何听辨七和弦,如何听辨三声部,四声部和声及织体,如何听记单声部旋律等等。
   单旋律听记的如蒋兴辉《旋律听写技能的培养》(《音乐探索》2001年第2期)、侯道辉《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旋律记忆训练》(《艺术探索》2000年第1期)等。着眼于旋律本身,并对听记旋律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和声听辨的相关文章如唐俊岩、郭铭《听觉分析中七和弦的辨别问题》(《乐府新声》1997年第1期)一文对七和弦的不同类别的听记方法进行了总结。范建明《论和声的功能听辨》(《交响》2001年3月第1期)对和声听辨中的和声功能感的辨识问题,结合和声相关知识作了一定探讨。姜秦丰《和声听觉教学分析》(《交响》2002年第1期)、张燕《四部和声听觉训练的意义与方法》(《黄钟》2002年第2期)在三、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音程听记的如雷小琴《关于音程训练》(《音乐探索》1999年第2期)通过单个音程、调内音程与非调内音程三个方面,归纳了音程训练的形式和内容。莫祥章《“分离”与和声音程听辨方法》(《黄钟》2002年第2期)认为“听辨音程的关键就是要明确地确立音距的两个点,即根、冠音。两点成立,音距感自然成立。”赵小平《和音训练的最佳途径与结构意识》(《交响》2003年第2期)强调应充分了解和音的结构原则、和音的色彩特征、调式功能感以利于和音的听辨等等。
   单音听记的如梁旋程《试论听觉训练中“十二音循环”的训练方法》(《中国音乐学》2000年增刊)以两升两降内的每个音作为中心音进行各种音程训练,以达到熟悉十二个基本音级和各音间各种音程性质的目的。
   研究视唱训练方法的文章对视唱的各个层面作了不同要求。如视唱教学中音程感的建立,视唱教学中的乐感培养,读谱技法、多声部视唱训练方法,视唱练习中的构唱等。
   吕湘《论多声部视唱训练》(《乐府新声》1998年第1期)强调通过对多声部视唱中的音程、和弦、节奏、作品分析等诸多方面的具体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立体音乐感觉,以提高多声部视唱的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及音乐修养。建伟《读谱技法训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认为认谱到读谱再到唱谱是视唱练习中的不同阶段,强调了读谱的重要性。董焰、陆小玲《乐感与视唱》(《交响》2001年第2期)对在视唱中如何培养乐感进行了论述。唐义惠《视唱教学中的几点思考》(《音乐探索》2001年第2期)从视唱的内涵与意义、视唱心理与技能、视唱的音乐表现与内心听觉、教师的自身素质等方面对视唱教学的多层面进行了阐释。李金华《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中音程感的建立》(《黄钟》2001年第3期)其文对自由无调性和序列音乐的现代音乐视唱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关的教学方法。梁红《音程、音级、和弦一体化构唱训练法》(《黄钟》1999年第1期)也提到了现代音乐视唱的问题。
   其他文章,如:刘颖、岳英《提高视唱能力的新途径》(《乐府新声》1995年第2期),蒋立《视唱练耳教学中对内心听觉的培养和训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等。
  
  二、关于视唱练耳新教学手段的研究文章
  
   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在较重要的音乐刊物上出现的并不多,主要散见于各省级刊物及各种电脑音乐网站上,尤其以电脑音乐网站上居多。随着互联网和电脑音乐的飞速发展,利用各种音乐软件进行多媒体新教学模式尝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许多具有现代信息思维的教育者已经意识到这种新教学模式对未来教育意味着什么。目前,大多数这方面的文章还是重在呼吁其重要性或具体介绍有关教学软件的操作过程等。
   李晓薇《电脑视唱练耳教学的应用实例》(《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该文介绍了一些国际上较流行的视唱练耳教学软件,具体谈了这一软件的操作流程以及教学特点。
   其他文章,如:冯杰《电脑音乐的发展及其教学模式的实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罗海玲《在视唱练耳课程中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艺术探索》2000年第5期),颜锐《试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运用电脑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必要性》(《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还有中音网上的文章:烟台师范学院王瑞年《MIDI和多媒体系统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马海生《多媒体音乐教学系统的应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赵易山、付妮《电脑网络时代的视唱练耳、乐理教学》,黄志鹏《电脑音乐技术在师范音乐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用电脑音乐改革传统音乐教学》等等。
  
  三、唱名法问题方面的研究文章
  
   唱名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论题。从近年来的文章来看,对唱名法的历史沿革、对新唱名与新旧唱名的适应能力的比较以及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选择首调或固定唱名法等问题作了较广泛的讨论。
   王瑞年的《唱名法研究》(《音乐艺术》1998年第4期)是较全面研究唱名法的历史发展及不同唱名法之间优劣差异的一篇文章。作者从唱名法的历史演进(圭多唱名法、固定唱名法、首调唱名法等)谈起,就几种唱名法(固定唱名法、首调唱名法、唐瓦特唱名法、雅勒唱名法、布吉阿鲁唱名法)进行了比较。对国内学者研究的情况(上海音乐学院的朱少坤“半音定位唱名法”、中央音乐学院姜夔提出的“变唱名”、赵宋光“三轴协变唱名法”)作了介绍。并通过对西方近千年发展历史的观察、梳理,通过对当今世界较有影响的多种唱名法体系的分析研究,在介绍国内几位著名专家唱名法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新唱名体系。并在其文《新唱名及其应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中对其新唱名的运用作出了具体阐述。张莉娟《关于唱名法》(《音乐探索》2000年第2期)就唱名法的历史也作了系列的梳理,对首调唱名法、固定唱名法两种唱名法作了阐述,并就它们的优缺点作了比较。
   主张采用两种唱名法相结合,兼而用之的观点已经得到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这方面文章有:刘云燕《关于音乐师范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思考》(《乐府新声》2000年第2期)认为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讲,最好是首调唱名法训练在先,固定唱名法训练在后。沈涛《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乐府新声》2000年第4期)认为固定唱名法要与首调唱名法同步进行训练,以取得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其他文章如李 《关于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视听觉模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罗可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规律初探》(《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陈伦旺《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固定唱名的训练方法》(《音乐探索》2002年第3期)等都持这种观点。
  
  四、视唱练耳学科建设与改革方面的研究文章
  
   视唱练耳学科的建设也是以前常常讨论的问题。它包括了教材的编写、教学测评价体系、教学大纲、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的定位等等问题。近年来较突出的文章如:
   但昭立《试论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与改革》(《音乐探索》1999年第3期)中指出要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及突出高师教育的师范性。必须根据国家教委体卫艺教司在1996年2月下发的《高等专科音乐专业二(三)年制学科课程方案》认真修定原有视唱练耳教学大纲,为建设与教学改革做好基础工作。要改变重技轻艺的“纯技术教育观”,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要运用方法论提高视唱练耳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并且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测评价体系,保障视唱练耳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可持续发展。还对教师的素质作出了更高的要求。刘云燕《关于音乐师范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思考》(《乐府新声》2000年第2期)强调应当重视视听训练的基础作用和教学质量,要有标准化的训练大纲、全面系统的教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从全面培养入手,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其他如:张玉晶《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教学改革初探》(《乐府新声》2001年第2期),李锦生《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学交叉》(《中国音乐》2003年第2期)等从学科建设与改革的不同层面谈了各自的看法。
   视唱练耳这门学科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大家早已熟知的。希望各界视唱练耳同人立足于现实,从学科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更多地参与到研究中来。把这门融技术技能、基础理论、音乐审美一体的学科推上一个新台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5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