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 斌
近年来,心血管、肥胖等文明病在中学生中发病率逐年升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其中肌肉力量和有氧耐力的降低最为明显。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国家对青少年学生健康状况非常关心,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卫生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我国第六次全教会上也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学校各学科、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明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如何贯彻执行此指导思想是摆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理解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具体是: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中学体育教学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从组成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入手
(一)体育教师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由被动体育教育转变为主动体育教育观。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大多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强行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技能,体育教学程式化、训练化,缺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忽视学生对所学知识技术的理解和练习方法的掌握,学生成了装载知识的“容器”和被动体。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被动式的教学观,实现向主动式教学转变,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研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信任你,才会接受你的教育和教诲,只有学生信任你,他才会在你的引导下学你所教的学科,只有学生信任你他才会在你的课上表现的轻松、愉快。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会佩服教师,教师也会尊重学生,教于学良性互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对待学生要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要细心,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时刻感受到轻松、愉快。在练习时,他就会很自信,顺利地完成练习内容。即使有困难时,他们也会积极的请教教师,在教师的帮助下,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3.创建良好、宽松、愉快的练习氛围,是确保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在良好、宽松、愉快的练习氛围中练习,他的心情也会是愉快、轻松、健康的。宽松的练习氛围,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有积极的帮助。所以如何创建良好、宽松、愉快的练习氛围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4.合理的搭配练习内容,科学的安排运动量是确保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练习内容的合理搭配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到全面的发展。而科学的安排运动量则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加强健身教育,重能力培养。在体育教学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的教育。融快乐与健身于一体。把快乐用于增强体质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监督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这样才能在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长期的坚持锻炼身体,达到终身受益的教育目的。
(二)学生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习惯和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锻炼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地安排运动量和运动程度,正确地评价锻炼效果,能够自我进行必要的医务监督。
1.向学生传授科学的体育理论知识。使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根据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的情况,科学设计自身的锻炼,并指导他人进行锻炼,而且还能根据锻炼者的生理、生化、形态等一些特征来评价其锻炼效果;同时,在锻炼中根据自身的运动经历,不断加深对运动技术的体育理论的理解,提高体育能力。
2.重视课外体育锻炼。课内教学是课外锻炼的导向,课外锻炼则是课内教学的延伸。不仅要保证学生对《大纲》所规定的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同时,应对学生的课余锻炼加以正确引导,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解决难点技术,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快感,增强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
3.体育成绩考核与评价应以“健康”为核心,注意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评价。我们以往的评价存在许多弊端,如一个1.5米的人和1.85米的人同样跳高,难度就不同,而我们以往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很少考虑到个体差异,这就不够科学。体育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就是确立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以人的健康为核心,以人的合理发展为根本,突出“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健身统一性,克服对肌肉力量、筋骨强壮和意志磨炼的片面强求;强调对身体健康与健身评价的综合性、科学性;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评价体育教学的效益,并应将此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因为评价标准可用来制约、指导教学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越来越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所谓体育文化,是学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并共享的一种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容,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开展,共享全民健身的目的,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使命的客观精神和生成环境。它作为一种有一定内涵和指向的客观精神,总要通过某个载体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如文化体育节等,在开展此类活动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
(1)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海报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加强渲染,烘托气氛,发动全校师生都来关心体育节的活动。
(2)在项目的调协和比赛的形式上,应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以及各年级体育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年龄特点进行开展,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只要达到全体行动、人人参与的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3)在比赛的计分办法上,可以采用计班级总分的办法,通过广播、校内醒目处张贴。
(4)在体育节期间,可以通过学术报告、体育征文、体育摄影、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结合形势,选择适宜的体育资料和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激情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更高、更快、更强”的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以及“团结、友谊、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1.基础知识:体育的作用与价值。体育与竞技的本质区别。健康与运动的关系。体育运动与智力的发展。健身运动的方法等。
2.身体锻炼:各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健身运动的负荷及其控制。心肺功能、胸、臂围的锻炼。基本活动能力游戏等。
3.运动文化:体操、球类、武术的锻炼及价值。
4.营养卫生:青春期的生理卫生。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方式与健康。疾病的康复训练。
面对教育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学校体育工作者应彻底更新和转变观念,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四川省仪陇中学新政校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