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振华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这是《新课标》对数学做的解释。事实确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企业商业农业各类的生产活动,日常生活中的交易计算,还是我们的学习研究活动,没有哪一样是可以离开数学的。数学是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许多问题的重要工具。我们从小学习数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最根本的目的。
  我们对于学习数学的意义的认识往往不是很明确,或者是不够准确,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数学在生产生活及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长期以来,数学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往往会过多地强调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知识的系统性,还有科学的理论性;过多地去讲授记忆那些枯燥的数学概念,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费心劳神地去讲解那些所谓的多年总结的解题技巧。我们不可否认这些东西在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否认是非常实际的获得高分的手段。但是这只是死学,这样的学习不能够称作真正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无非就是一些逻辑证明,以及一些推理过程和计算而已,或者数学只不过是一个考试科目而已。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观念较多地受到了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材中较多体现的是理论性的东西,结合生活实际的内容少之又少。这种教材课程内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观念问题,继而顺理成章地影响了学生们应用数学的程度和水平。理论型的教材对于我们在生活中实施数学应用教育是特别不利的。这使得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应用数学于生活的观念,这种意识也将慢慢地消失。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数学家经过严密的推理分析还有精心的归纳整理以后,形成了重要的数学理论知识。这些来源于实际的理论知识,它的价值的体现还在于应用于实际当中。这就是一种“实际―理论―实际”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否恰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
  不少同学从初中进入高中后往往不能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很多学生反映高中数学的学习相比较小学初中来说,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跨越,特别在思维方式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学生的不适应。在初中阶段,很多老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了统一固定的思维模式,比如说解哪种题型具体分为几步,也都会让学生做好笔记,目的就是让他们在做题时能够得心应手,以不变应万变。这让他们做起题来很是得心应手。来到高中以后突然出现如此大的思维转变,学生们会手足无措,产生自我否定感。这时候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不要让他们在一开始就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要告诉他们,我们的学习本身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偶尔的不适应是非常正常的,只要我们做好经验的总结,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数学成绩。保护好学生幼小的心灵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我们应尽的责任。高中学生仅仅有信心还是不够的,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研究去探索,学生才会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进而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