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生物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宏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生物教学如何结合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强化创新,注重探索,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学生的创新心理诸品质中,求异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因此,在生物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一是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问题,锻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在生物实验中大胆改进实验,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步骤的改进等。对改进失败的,不要责备,而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达到在失败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强能力。对改进成功的,要给予表扬,以增强创新的勇气和信心。如:在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改利用组织样液为徒手切片,既可大量节省材料和时间,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三是提出生物学上社会热点问题(如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比谁的观点新且符合科学、符合客观实际。
  
  二、注重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和右脑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都得到平衡发展,两大脑半球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而右大脑半球功能的开发主要靠能体现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的各种实践活动,因而实践活动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对人类来说,毕竟百分之九十的科学活动是实验,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实验,对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学生来说,应认为擅长动手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因为有这种能力,他们就很有可能在适当的学科中从事很有意义又很重要的事业,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教学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二是创造条件、改进实验,开齐开好所有的学生分组实验,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三是调整分组实验的时间,改新课后的验证性实验为新课中的探索性实验(如“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通过调整,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归纳能力。四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训练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如:在《如何用植物来鉴定大气污染》的课题中,如果直接利用一些现有的环境监测仪器是可以检测大气污染状况的,但利用植物进行监测就有些难度了。有些学生考虑观察植物叶片气孔开闭情况,有些学生考虑通过植物细胞渗透压的变化了解污染情况,还有学生利用物理知识通过测定植物体内木质部上下两端电阻值的变化,来检测大气污染。在近两个星期的摸索中,学生们尽管遇到一些挫折,有些实验方法也存在一些欠缺,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实验设计能力,培养了观察、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跟培养创新能力并不矛盾。创新需要借助于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比如,揭示光合作用机理,就借助了物理学、化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适时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迁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说过:“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如:在讲授“内环境的稳定性”时,渗透化学平衡原理,分析人体内存在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为什么能使内环境的pH值保持恒定。又如:在遗传学中,应用数学概率和排列组合的思维方法,来理解DNA的多样性。通过这样的渗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得到了激活,也培养了迁移能力。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依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和探究科学内容,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获取科学思维,掌握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获得性学习方法。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可让学生自己去思维、探究、改革和创新,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者、创新者,这是课堂教学所不及的。如:在《水质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探究实验中,对于滴加KCl溶液后水蚤心率是快还是慢的问题,学生们做出不同的结果,在鼓励学生阐述实验过程,肯定自己实验结果的同时,也使全体学生发现滴加KCl溶液浓度的变化和观察时间的变化都会改变实验结果,最后由学生们设计新的实验内容,通过改变KCl浓度和记录观察时间,详细了解不同浓度的KCl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这不仅使得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会找到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激发学生质疑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也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有这些都表明了质疑对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质疑,使之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五彩缤纷的生物界。奥妙的生命活动规律和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为学生质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作为生物学教师,首先要创造一个优良的教学氛围,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主动提出问题的好处,可列举一些名人和同学中由于善思好问而取得巨大成就和优异成绩的例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应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提问者,即使问题很简单,都必须认真解答,与此同时,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怎样问才更有意义,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如果一时难以回答,要实事求是地给学生讲清原因,并在课后给予回答。总之,学生能否质疑,质疑水平的高低,教师的态度和方法非常关键,正确的态度永远应当是鼓励和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例:在辅导植物光合作用内容时,看到有关C3、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内是否有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以及是否存在淀粉粒时,不同的辅导书上的相关内容有些矛盾,这引起了学生之间的争议,最后学生将如此作为研究课题,通过观察C3、C4植物,设计实验,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争论使学生敢于质疑课本知识和传统观念,大胆提出假设并用实验加以证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更获得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乐趣。
  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