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学习数学困难的心理原因及消除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勇

  进入高中以后,涉及严密的推理,有的学生不理解概念的本质,死记硬背现象严重,抓不住概念之间的联系,有些学生推理没有入门,因此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以致思维能力跟不上所学科目的要求,思维结构和知识结构存在矛盾,导致学习数学出现心理障碍。
  
  一、学习数学困难的心理原因
  
  (一)归因倾向。
  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能力)的学生往往没有成功的能力。他们无力避免失败,也不去追求成功,坚持性较弱,同时会产生失落感、无力感,这就是学习无助感。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如学习无助感是在学习过程中渐渐产生的,小学生刚入学时都有着很高的自我概念,因为没有人在入学前会对他们说:“你不会成功。”一开始,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将其归因于坏运气或任务太难。渐渐地,在他们重复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他们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便会产生一种无能、无助的感觉,在这种感觉支配下,学生便不愿再去学习,再也不去尝试了,造成了失败―缺乏能力―失落感―表现降低的恶性循环。理想的成绩及急于被肯定而又得不到肯定的心理让他们“破罐子破摔”,失去了上进的动力。
  (二)依赖心理。
  学生对教师普遍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期望教师把数学问题进行归纳并分门加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和难点,最好是教师点明哪些是易考题型,还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解题过程中常忽视严密的推理过程,导致一种题型要反复操练几次。此类现象明确体现在上课作练习时,学生一定要参照黑板上的例题才会解题,离开教师的辅导就茫然不知所措。
  (三)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未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就盲目下笔;二是未对条件进行选择,对问题进行分析就急于猜解题方法和盲目尝试解题,碰得一鼻子灰;三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答后的整体思考,如:这个答案是否最佳?还有没有其他答案?这个答案是否完整?特别是对于分式应用题的解答,要求学生要耐心地进行检验。几乎每个学生都存在这样的毛病,比如化简求值题,学生常化了简后忘了求值,在解题之前忘了统一单位,一道题目想来想去想不出来,最后发现原来是审题急躁看漏了条件。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学生中常常发生,根源就在于学生本身存在急躁心理。
  (四)自谅心理。
  与自卑心理相反的是自谅心理,这些学生通常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味用马虎、粗心替自己的错误解释,认为小小的一个错误没什么重要的,一次一次地原谅自己,把努力的期限一天天往后移,导致成绩一直在原地踏步。
  
  二、学习数学困难心理原因的消除方法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威信度。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做一个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和精神世界,并一视同仁,把每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阳光雨露;要有宽阔的胸怀,宽容待人,不能“得理不饶人,无理占三分”;学会开朗和幽默,学会融入集体,走向学生,需注意的是幽默不等于搞笑,它体现着一种智慧,一些独到的人生体验。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做真实的自我,显示真我的风采,对学生友好、尊重,不能率性而为或口无遮拦,将学生的缺陷或糟糕的经历拿来当谈资,即便是并无恶意也会影响感情。适当的表扬、鼓励、批评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二)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对数学具有“兴奋感”“自信感”。
  1.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师要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学习态度,进行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制定出具体的行动以帮助学生达到目标,使他们成为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受别人控制的人,而且要改变他们的归因倾向,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起上进心。教师应注意及时批改和发还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试卷等。“及时”是利用学生刚刚留下的鲜明记忆表象,满足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愿望,增强学习信心。评语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
  (四)教学中鼓励学生间合作,控制竞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竞争既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佳的手段。事实上并不像鼓励竞争的人所说的那样,“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激发学习热忱”。学生把今天的成绩同昨天的相比,也能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通常在竞争中屡战屡胜的学生对自己深感满意,会产生成就感。但对多数学生来说,因挫折而失败,甚至转败为胜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危害性很大,所以鼓励竞争必将导致严重后果。班级里教师应鼓励合作,使学生处于相互依赖的情景中,并懂得:每个学生对于自己都是重要的知识来源;只有尊重别人才能使自己受到尊重,从而逐渐帮助学生克服个人英雄主义及悲观思想,减少焦虑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