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化学必修课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侍金颖

  摘 要: 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研究新课标,控制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贯彻新课程理念,创建新颖、实用的课堂教学方式;合理运用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有助于新标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实现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新课标 化学必修课 教学思考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已整整六年了,对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感触颇深。新教材实施伊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全部摸索前进,经历了困惑和挫折、不断探索和冷静思考,也获得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化学必修课的教学。
  一、了解学生的基础,关注学生的心理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影响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了这一点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所以教学设计首先要想方设法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与所学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以及他们的掌握程度。在教授必修1的第一节课的时候,我没有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先进行知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于化学学科认识有偏差。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化学物质就是有毒物质,化学物质就有污染,化学就是破坏绿色的罪魁祸首,等等。(2)基础知识薄弱。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式、离子符号,有些学生不能准确判断化合价,还有的学生不懂得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等等。(3)实验基本常识缺乏。升学压力大,许多教师只顾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实验技能的训练,结果导致不少学生连一些很基本的实验和实验仪器都没看过。(4)基础差,信心缺乏。上述的种种状况必然会制约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与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穿插初高中知识衔接,对学生薄弱环节查遗补漏,打牢基础。
  二、研究新课标,控制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
  在必修学科的教学中,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内容多、课时紧。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知识点太广,面面俱到,但对每个知识点的介绍却太少,“蜻蜓点水”式地一笔带过。而对于知识体系的介绍,也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感觉左右为难。少了,怕有遗漏,万一考到,无法向学生交代;多了,易变成随意拓宽、加深,造成课时不足。况且教学时间少,也不可能讲得很清楚,即使花时间精力讲了,学生也“消化不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握好知识重、难点,以及深、广度,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意义和效果。
  三、创建新颖、实用的课堂教学方式
  参加过很多的教研活动,也学习了不少形式新颖的课,说明老师们对新课标的教学方式比较喜欢,在求新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是这些新颖的课中有很多是华而不实,甚至是忽略了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在两个必修模块中,不仅要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素养,而且要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和化学选修模块提供基础。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实实在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是很难达到要求的。课堂的“新”与“实”要做到有机地结合,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狠下工夫。我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的:(1)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实实在在地呈现给学生,不搞花架子。比如说我听过一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公开课,老师在总结氧化剂、还原剂化合价变化及与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强弱判断时,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商人,带着一批货经过山脚下,被山上的强盗下山抢了,结果商人上山做了强盗,强盗下山做了商人。其目的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段使学生掌握概念。我的做法是直接把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直接呈现,用口诀“升失氧还原剂,降得还氧化剂”把所有问题解决了,简单明了。(2)注重创新。创新不是推翻原来的所有,它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传承,也就没有创新。传统的优秀教法应是创新的基础,教师应进行总结,在此之上赋予新意进行创新。如,在讲HCl的喷泉实验时,要求学生思考:把胶头滴管去掉能否做成喷泉,通过提示,学生能把制备氧气的气密性检查与此结合起来,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
  四、合理运用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帮助学生领悟知识和发展能力,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必修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性内容:如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并借助调查研究、交流讨论、问题解决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要合理利用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为探究而“探究”、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化探究教学,以至于看似学生积极参与、热闹非凡的课堂,实际上是低效或无效的。因此如何组织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深思的问题。首先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探究活动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化学研究方法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再次,要在启迪学生的思维上下工夫。教师要认真思考“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如何让学生将“是什么”的知识和“获取这种知识的方法”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要注意有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自学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讲授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综合考虑,与探究学习综合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效益。
  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思路,会使我们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不断地探索,也将激发我们更深的思考,推动新课改的发展。对此,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同时多学习、多研究,必能使自身的新课程教学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