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辉 赖光金

  摘 要:高校体育教师培训进修不应流于形式而应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自我学习,自主学习为途径,实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教学;途径;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11-01
  
  一、体育教师创新能力体系
  1.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是评价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的基本内容,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能力体现在教育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考核的全过程,也可能理解为教师对教学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过程。它要求体育教师充分了解教学点的具体材料,解析材料间内在联系,确保课堂讲授内容的科学合理,富有思想深度;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过选择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优化重组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体系。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具体体现在制定课程计划、动作示范、教学材料和方法应用、纠正错误、处理紧急情况、教学设施的使用、成绩考核等。
  2.学科创新能力
  学科创新能力是指体育教师要在分析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使用科学方法,寻找和发现体育教育客观规律,再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使某些成功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起到指导实践作用的能力。学科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在体育教师学科创新中,体育学科科研能力作用突出。体育科研可使教师以科学的眼光审视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体育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处理能力,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科研创新能力居于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核心地位。
  3.教学活动组织和管理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和管理能力应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获取体育教育理论知识,逐步形成和发展专业能力,在体育教育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并使之成为职业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能够在不同情况下将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动员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完成教育活动,以巧妙的设计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此能力与前述的课堂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第二,由于体育教师身份特殊,常需组织校园文体活动,教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又体现在对文体活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二、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1.不断转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
  体育教师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一是实现长期以来“标准件”式教育观念向网络信息时代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二是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三是从教师的“一言堂”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转变;四是从简单的知识讲授向以学生为重要参与主体,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以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此外,体育教师的培训机构要积极转变观念,对当前体育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着力培养体育教师的创新和探索精神,贯彻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提升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
  2.建立体育教师的主体教育模式
  提升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应以主体教育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在主体教育模式之上。要激励体育教师自身主体意识,使其发挥出主体作用。只有体育教师有热情和创新精神和意识,才可为能力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把教育重点从以传授为主转移到以自主学习为主;把教育形式从集体学习转移到自我教育;把教育中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
  3.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设置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应调整学科内容,优化技能知识,学科工具的比例构成,要突破科学和文化类别界限,高屋建瓴的将课程涉及内容融合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的内容,并选择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通过合理设置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使课程具有目的性和灵活性,反映不同层次要求,打破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单一、僵化和封闭的状况。
  4.完善体育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
  在多门课程选修模式下,培训机构将应学课程以“菜单”的形式列出,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选取。教师培训机构应改变“你来我训”式传统教育理念和依赖“政策性保护”的被动工作局面。要建立健全由政府部门主导,高校自主、学生自觉地配合的培训管理制度。由短期培训需求为基础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模式,转变为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具有长远计划性的教育和培训模式。
  三、总结
  高校体育教师培训进修不应流于形式而应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自我学习,自主学习为途径,实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扬等.如何培养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5,(03):183-184
  [2]郭德兵,袁玉蜂.从哲学角度论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J].韶关学院学报,2006,(06):170-172
  [3]朱保成,陈晓荣.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2002,(04):69-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2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