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情感 培养读的能力 提高教学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超红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激发,促使孩子产生相应的感情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既培养了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又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读的能力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情感;朗读;素养;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39-01
情感,是人的一种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厌恶、爱慕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激发,促使孩子产生相应的感情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既培养了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又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读的能力的途径之一。朗读,可以领悟语言,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情感之美。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及时捕捉课文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重视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一、 创建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情感
一般说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主体发挥作用的过程,又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靠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教师要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学习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创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民主氛围,提供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从让学生主动学的角度去创设课堂教学环境。教学中,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多种富有情趣、受学生欢迎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从而逐步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一)激发兴趣与情感。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能推动学生去探索。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及教材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唤起学生求知求解的学习欲望,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提高教学实效,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表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儿童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喜欢看,而且乐于表演。教学中,可借助表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表演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增强教学的真实感,激起情感体验。
(二)学习讨论。在当今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因为更多的成果需要依靠集体的头脑进行群体的创业。“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现代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是“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是作为基础来强调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讨论则是这种合作精神的体现。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创造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有利条件,以学生为主体,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启发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同时引导他们析疑和解疑。这样,在多角度、多方位思考、讨论中提高主体――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 发挥主导作用,指导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强调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指导读书”这四个字上。具体来说,得让学生愿意读,激发他们读的兴趣,调动他们读的积极性;让学生认真读,不单单用眼、动口,而且要用脑、动手,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圈、点、划、批;让学生会读,这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随时帮助学生排除他们阅读当中的障碍。
让学生读书,不是放任自流,不是要学生象盲人瞎马到处乱闯,必须有教师的指导。这“指导”二字固然包括许多内容,诸如板书、示范、表情、动作等等,但“讲”恐怕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启发学生读的兴趣要讲,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要讲,排除学生阅读中的障碍也得讲,总之,教师的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 扩展延伸,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应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现实性的自我感知,然后再通过整理的揭示,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激情,最终导之以行,回到生活中,成为学生自身拥有的美德。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有实效。
加里宁说:“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得到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因此,教师要设置适合学生水平和心理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地学习,不仅进行知识的迁移,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课后,要对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并与家庭配合,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检查,以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从而“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当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时,他们自然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尤其是在今天,网络的普及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便捷有利的渠道和广阔的空间。我在教《爱迪生》时,出示了课后延伸:课外阅读有关爱迪生故事的书,准备进行故事比赛。这种设计既把这节课延伸到课外,加深了学生对爱迪生了解,又把课堂与生活联系了起来,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学习;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增长了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充分挖掘文章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小学语文课型研究与实践[M].新世纪出版社,20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