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幼儿为主体开展生活化的区域游戏活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柏翠香

  摘 要: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重要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喜爱。教师在开展区域游戏时,应以幼儿为活动主体创设富有特色的区域环境,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能力,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应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探索具有生活特色的区域活动模式,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区里感受社会人的情感和态度,促使幼儿积极、乐观地融进集体生活,获得有益的生活经验。
  关键词: 区域游戏 幼儿教育 主体性 生活化
  
  近年来,区域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主题化等不同倾向。冯晓霞在《幼儿园课程》中这样定义区域活动概念:“所谓区域活动或者活动区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我们认为,区域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自主活动,幼儿间可以互相合作,愉快而轻松地在“玩”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学习,同伴间的互动和交往频繁,各区域间既相互分离又有联系。在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应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以幼儿为主体开展区域活动
  (一)以幼儿为主体要确保活动区设施的安全性、实用性。
  创设活动区时,教师要对活动室进行整体的场地规划,确保活动场地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要根据各个活动室的情况进行合理布局,通常我们会围绕活动室四周隔开几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每个空间设置成不同的活动区。为了便于教师轻易地看到活动区里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活动室中间一般不设立活动区。幼儿在活动区内部和活动区之间能行动方便,进出自如。活动区之间的隔断应以低矮的玩具柜或者牢固美观的物体充当,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应符合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要求,造型美丽、可爱,材质牢固、做工精致,没有缺损,能供幼儿反复操作,带给幼儿身心愉悦的享受。
  (二)以幼儿为主体要体现活动区的趣味性和时代性。
  幼儿参与区域活动既是其成长的需要,又体现出活动区内容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教师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和教育目标出发,精心设置趣味横生的活动区,以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和不同的形式吸引幼儿参与活动。教师要常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幼儿感兴趣的素材,并及时把相关内容填充到活动区里,让幼儿有常玩常新的感觉。比如,当《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片风靡全国的时候,我们班幼儿对红太狼打灰太狼的平底锅议论纷纷,有幼儿说平底锅是做饭用的,红太狼怎么总拿它打灰太狼。有的幼儿说,我们家的平底锅还可以烙饼呢。根据幼儿的兴趣,我们及时开发出“灰太狼锅饼店”活动区,引导幼儿用橡皮泥搓、揉、团、擀、包、捏制、印制出形状各异的“饼干”,用平底锅烙制饼干。幼儿把做好的饼干放在店里出售,换取代用币,这个手工活动区兼经营区在短时间内就吸引了很多幼儿参与,为班级活动区的内容增添了新意。
  (三)以幼儿为主体要力求活动区的自助性、可持续性。
  活动区是为幼儿设置的,材料是供幼儿操作的,因此活动区里各种操作材料的摆放都以方便幼儿自如取用为原则,幼儿能靠自己的力量取用材料或者无须时常征得老师的同意就可以使用材料。教师可以把操作材料和摆放的位置贴上同样的标志,提醒幼儿让材料归位。材料的放置不应超过幼儿眼睛的高度,便于幼儿选择。幼儿在活动区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解决各种问题,活动区成为了幼儿的“自助大餐”。教师还应及时修补和清理损坏的操作材料,不断更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材料,使幼儿的探究活动能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四)以幼儿为主体要突出活动区的层次性、差异性。
  托、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动手能力较弱,同伴间的交往缺乏主动性,幼儿刚入园时与家人的分离焦虑和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充斥心中,教师在创设活动区时应考虑幼儿的感受。比如,为托、小班幼儿创设温馨舒适的“娃娃家”活动区,投入毛绒玩具、小锅小铲、绘本读物等活动材料,也可以开设一组平行的多个“娃娃家”活动区,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娃娃家”活动中来。幼儿可以在平行的“娃娃家”之间来往交流,在同伴的感染下很快爱上幼儿园。托、小班幼儿的操作活动要注重自理能力的训练,让幼儿通过抓、捏、舀、倒、夹、搓、挤、拧等动作的训练,锻炼小肌肉的活动能力,使动作水平得到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大班幼儿对活动区的兴趣向交往、益智、精细动作等方面发展,此时应投放操作难度更大,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操作材料。比如拼图、竞技、数字与筹码、穿串、缝纫、剪贴、描样、编织等。区域活动内容应在托、小班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幼儿的活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可以增设“面包房”、“服装店”、“理发店”等活动区,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参与活动,在广泛的交往和精细的操作中发展语言表达、动作、交往与合作等能力。
  二、构建生活化的活动区
  “生活化”活动区这一设想源自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陶行知认为,学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向学生开放,与儿童的生活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事实上,幼儿正是在模仿成人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成长并形成社会性的。教师向幼儿展现一种生活化的区域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活动区里通过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来获取经验,即所谓“做中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创设的愉快的氛围中自由探索。生活化的活动区紧紧围绕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把幼儿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或者发生过的事物融入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游戏的再次提炼,丰富、改进、修正实际生活经验,更好地适应生活并更新生活,让教育成为促进幼儿成长的动力。生活化的活动区具备以下特征。
  (一)生活化的活动区能为幼儿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社会。
  幼儿与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逛街,一起买菜……生活中的每个程序都深深地印在他们童真的心灵里。幼儿园是幼儿另一个生活小天地,他们在这里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众多的同伴可以激发幼儿做更复杂、更社会化的事。比如,幼儿在“娃娃家”里做煮饭、吃饭之类的事,时间久了,他们就会不满足于只做这些,当他们知道隔壁也有“娃娃家”的时候,就会想到去“串门”;当他们知道不远处还有工作区、小医院、小工地的时候,就自然会想到现实生活中自己曾经做过或者看过的事,就愿意选择更多的区域去探索和尝试。生活化的活动区让幼儿有机会再现自己平时的生活,使幼儿有了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二)生活化的活动区能为幼儿提供扮演社会人的机会。
  杜威说:儿童应该向着成人方面发展,成人应该成长得像儿童的样子。在构建生活化的活动区时,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为幼儿提供扮演不同社会人的机会。我们把每个区域设置成一个社会职能部门或者社会场所,幼儿进入某个区域后就会找到相应的角色感觉。比如,当进入“娃娃家”时,她穿上围裙,戴上假发,就成了“妈妈”,她把平时观察过的妈妈的言行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满足了幼儿对“妈妈”这个社会角色的认识需要。生活化的活动区里的扮演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娃娃家”里,当“娃娃家”的“妈妈”带着生病的娃娃去“医院”看病时,妈妈这个角色在空间上就得到了延伸。“妈妈”从医院回来要去上班的时候,“妈妈”这个角色就自然转换成了“工作者”……构建生活化的活动区就是要给幼儿营造一个生活化的环境,让幼儿在扮演社会人的过程中体会、体验、表达不同人的感受,帮助幼儿找到自己最理想的成长方向。

  (三)生活化的活动区要鼓励幼儿进行自我管理。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应自主地活动,并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照顾,学会照料自己和环境,学习待人接物。”其教育原则之一就是要建立自我工作的规则,为幼儿进入社会实际生活做准备。幼儿在活动区里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争执、困难、需求等现象,教师往往会通过与幼儿协商制订出一系列的规则来规范幼儿的行为,使活动显得秩序井然,幼儿的行为收放有度。生活化的活动区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我们在各种公共场所、街道、影院、公园,常常能看到一些醒目的标志牌,告诉大家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自我管理,师幼共同制订规则,并以标志牌的形式出现在活动场所。幼儿在标志牌的指引下有秩序地进行活动。这些规则相对固定会随着情况的改变而调整。
  (四)生活化的活动区要允许幼儿自由地活动。
  当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如果我们把他们固定在某一个区域里,那么不管教师投放的玩具有多新颖,数量多么充足,幼儿的关注度都不会保持长久,而且一点也不珍惜这些漂亮的东西,任意把它们扔得满地都是,也有幼儿变着花样玩玩具,但那个玩法已经背离了玩具本身的意义。在生活化的区域游戏活动中要鼓励幼儿自由地在各个区域间流动。比如,幼儿对某个活动产生厌倦了,他可以随时收拾好手头的材料,去别的活动区寻找新的感兴趣的项目。自由流动的活动区,可以使幼儿在整个活动时段里都显得忙碌而轻松,操作材料时专注而细致,并在不同的区域里表现出不同的身份感和角色感。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和活动自由并保持良好的秩序。
  (五)自主与合作并存的生活化活动区。
  蒙台梭利提出儿童应自主地活动,教师既要尊重儿童的各种活动而不加干涉,又要给儿童以适时适当的帮助。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的幼儿教育理论中也有“尊重、合作、民主、交往”等积极主张。在生活化的活动区里,幼儿有充分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操作材料,也可以跟同伴互相配合进行合作式的探究和创作。比如,“小工地”(建构区)里,幼儿选择一个工作毯和一盒积木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搭建物体。两个或者多个幼儿把工作毯拼在一起,就可以利用不同的积木的特点进行大规模的合作性建构活动。这种进退自如的操作方式深受幼儿的欢迎。
  在幼儿园开展生活化的区域游戏活动,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意识,让幼儿在模仿成人的活动中学习各种技能技巧和与人交往的方法,教会幼儿有秩序地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的活动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化的区域游戏活动能把理想和实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让幼儿在游戏中感悟美好快乐的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博主编.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冯晓霞.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左文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新思考.幼儿教育,2004,(5).
  [4]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黄人颂.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瑞士]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