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成为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和亮点。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呢?
  一、合理选择研究内容
  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学生在没有学习生物学之前就已在生活中形成了许多学科前概念,如有关种子萌发需要水、饮食卫生的“饭前便后要洗手”、条件反射的“望梅止渴”、遗传问题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尽管有些概念是模糊的、不科学的,但教师及时肯定和强化其正确的内涵,纠正其错误的内涵,补充其未知的内涵,明晰其模糊的内涵,这样新知识就很容易得到学生认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中合理选择研究的内容。例如:结合动植物课教学可进行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花卉培养、食用菌培养、小动物饲养等;结合眼睛及视觉形成的知识,可进行“学生视力健康状况调查”;结合血液知识可进行“血型调查”的课题研究;学到“生态平衡”时,引导学生调查本地区解放后至今水质变化,生物资源的数量变化等情况并向学生介绍近年来国际国内的环境污染事件对生物和人类带来的灾难情况,认识进行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等等。
  二、认真准备研究材料
  在每个学年开始之初,教师就要列出该学年的探究活动材料的清单,对于准备期较长的材料,如动植物的养殖、需要自制的教具或器材、标本的制作等要有长期的计划,提前做好准备;文字、图片、录像、与探究活动有关的社会或时事新闻热点的剪辑等资料在平时也要做好充分的积累,做到有备无患。
  另外,通过开展科技活动的方式,适当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准备工作,培养一批学生骨干,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这些学生骨干协助教师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准备工作的负担,又可以让这些学生骨干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积极开展研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开展研究性活动。例如在“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一节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将大脑功能的完善、心脏功能的增强演绎得淋漓尽致。如:一个小组表演3岁、7岁、13岁的孩子买酱油的情景,3岁时是给了钱就走,7岁时知道要找回多少钱,13岁时不仅知道讨价还价,而且还表现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进行表演,积极性非常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学效果当然要比教师讲要好得多。
  活动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方式不仅学生们喜闻乐见,积极性特别高,提高了学习生物课的兴趣,而且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多方面能力,为进行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鼓励学生探究实验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已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是初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学中列举生活中植物吸水和失水的现象,由此提出问题:植物在什么条件下吸水?什么条件下失水?通过比较、讨论可知:植物吸水失水与周围溶液的浓度有关,有什么关系?做出假设:当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反之,细胞吸水。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同学们各抒己见,设计出繁简不一的实验,归纳如下:
  第一种方法:①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等量的清水和盐水,记录液面的高度;②取等量的萝卜条分别放入上述两支试管;③放置10分钟,观察萝卜条的软硬、重量的变化及液面高低的变化。
  第二种方法:①用打孔器在马铃薯上打两个洞,分别装入清水和浓盐水;②将两支套有乳胶管的移液管竖直插入马铃薯的两个洞中,使两支移液管中的液面高度在同一刻度上;③放置15分钟后观察两支移液管液面高度的变化。
  整个设计过程中,同学们开动脑筋、调动思维、积极讨论,想出了很多办法。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探究式活动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亲自观察、亲自设计并进行实验,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的体验还是能力及情感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此所起的作用是引发思考,适当指导,激励评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就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8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