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大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会遇到许多新型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着力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学生管理;问题;对策;高校
  
  1.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正发生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到高校中来,使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使之更具针对性,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教育的有效性,是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和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2.社会发展进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学生素质状况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追求进取务实的价值选择,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增强[1],多样性特点较为明显。但不断增多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难免会给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在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等方面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隐患。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它在阻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的同时,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难题,且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2.2 网络技术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语言习惯[2]。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为大学生选择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社交、娱乐、学习、社会工作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可能会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难以控制的消极因素。受网络消极因素影响[3],一些大学生上网成瘾,导致价值观念偏离、学习兴趣下降、交往能力降低、人际情感疏淡、道德观念淡化、人格障碍增多等问题的出现,这些无疑增加了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难度。
  2.3 学生管理工作的表面化问题
  高校的扩招导致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而专职学生管理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4]。在运行机制上,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倒三角结构,全校凡涉及到学生的各个部门工作最后的落脚点都是高度集中于院系少数几个专职学工人员身上,他们的工作体系、工作内容的庞杂,导致学生管理者不可避免地每日忙于事务,疲于应付,只好仍停留于“管好学生”、“管住学生”的水平上,很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索欲、判断力、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培养和引导以及对一些重要问题、棘手问题一抓到底,很难有精力研究学生工作规律、学生工作经验教训、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思想动态等问题[5],从而使管理表面化,对大学生的行为疏于高效而规范的管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4 传统学生工作缺乏全员育人的合力
  当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6],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但受传统观念影响,高校长期存在教书、管理、服务与育人分离的现象。表面上高校的“育人”队伍势大力强,实际上大部分专业教师并没有把“育人”看作是自己的本职任务,重教学科研轻“育人”,将学生管理完全推给政工人员;政工人员则以“管”为指导思想,想方设法“管住”学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难以发挥其参与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无法形成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互动的良性循环和全员育人的合力。
  3.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3.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管理观
  高校作为人类知识传播的基地,既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殿堂。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人本理念[7]。学生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大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以依靠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导思想,确立学生参与管理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管理气氛,最终实现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目的。必须变以往的家长式、保姆式、裁判式的传统管理模式为疏导、启发、自我教育为主的模式,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8]。学校的管理工作都必须围绕为学生“成人”和“成才”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成才动力。
  3.2 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学生管理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方位管理,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理顺关系,形成合力,以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9]。一是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二是适当放权,发挥基层作用,校、院(系)、班三级共同担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双重任务,既要赋予学院(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权力,做到责权统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处理,提高实效性;三是进一步推行校、院(系)层面学生工作体制的党政融洽,协调统一;四是实行年级辅导员制,与学分制相适应。强化以学院(系)为单位的年级管理,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
  3.3 弘扬学风建设的主旋律
  优良学风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可靠保证。高校学生工作应突出学风建设的主旋律,努力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为社会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一方面,积极发挥教师和教风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在进一步提倡每位教职工在各自岗位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基础上,坚持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导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加强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10]。另一方面,坚持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发挥全体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中坚力量,建立较完整的激励导向和纪律约束机制,以市场需要、择业需要、成才需要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把学习―增知―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学习―成长―成才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深层次上思考“为谁学”、“怎样学”等问题,把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4 明确“服务”的管理意识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对人的培养。教育、管理、服务是学生工作的三大主题。传统的学生工作大多以管理为主,教育、服务功能相对薄弱。新形势下,高校应对三者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他们各自的内涵重新审视和定位。为此,学生工作者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自觉为学生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从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来看,学生工作中必须突出服务的地位,构建起全方位的学生成才服务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使高等教育成为一种消费,大学生越来越成为特殊的教育消费者。那么,学生有权利要求高质量的教育,学校也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因此,能否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发展,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鲜明特点之一。高校管理应结合学生的需求,力求从学习、生活、成才、就业等方面提供到位的服务[11]。
  3.5 坚持“依法管理”的管理理念
  从学生工作者来说,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就是要强化“民主法治”意识,依法办事[12]。首先,要明确学校与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且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是一种主体与主体的法律关系。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学生作为权利主体,公正地、平等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并在依法管理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格和权利。其次,要建立和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不能与国家法律、法令相抵触,要消除“长官”意志,严格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办事。第三,作为管理者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带头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学生的榜样。就是说管理者要知法、懂法,善于运用法律和各项管理制度处理学生中发生的一切问题。
  3.6 积极倡导学生的自我管理
  外部管理虽然必要,但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方法,让所有大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作用,学生会、自律会、党团组织、班委会及学生社团是学生组织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因此,要发挥这些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再次,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自我管理环境,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13]。最后,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和指导,使其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表率。
  总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新时期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改进方法,通过扎实、艰苦、细致的工作,并善于抓住机遇,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玮.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8,(6).
  [2]安少华.谈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4.12.
  [3]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刘精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M].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5]黄国英.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03).
  [6]王迎丰.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思想[J].乐山师院学报,2003.6.
  [7]赫连华巍.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
  [8]谭德凡.试论建构“以人为本”德高校管理体系[J].商业经济,2005(12).
  [9]赵鹏飞.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探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5.
  [10]汪怿.不可忘却的领域:推进高校学生事务工作[J].理工高教研究,2004.1.
  [11]旷永青,王再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J].高教论坛,2004.1.
  [12]秦惠民.依法治校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04.8.
  [13]戴光辉.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200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7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