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元智能理论对自闭症干预策略制定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提出以后,在国内外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很快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对特殊教育也有很大影响作用及指导性意义。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特殊教育,以多纬度、全方位、动态发展的视角考察我国当前特殊教育中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对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弱势的“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评价并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从而使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效果更加明显。自闭症儿童作为特殊教育的对象之一,因对其认识起步较晚,对其的诊断标准和干预策略还在探索中,其理论依据还不充分,所以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该理论对自闭症干预策略的制定有何积极的影响作用。
  
  一、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8种智力:言语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社交智力或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的智力;自然观察智力。
  加德纳提出的这8种智力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这8种智力,但每个人智力的表现程度不同,或智力的组合方式不同。对每个学生来说,他的智力组成都是独特的、良好的,都有自己独特的强项与弱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承认学生智能的差异性、特殊性,以及个体在不同领域中认知能力发展的非同步性。该理论对特殊教育教学的启示在于鼓励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开发特殊儿童在传统特殊教育中不被承认和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重点
  关注特殊儿童的优势智能,使特殊儿童享有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学校教育。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小儿广泛性发育障碍,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行为方式刻板,俗称“自闭症三联症”。
  自闭症成为独立的疾病实体仅二十余年。虽然该障碍早在1943年即由Kanner予以报道,但是直到上世纪70年代,该障碍才逐渐被认识到是一种心理发育障碍。早期对自闭症儿童的诊断和干预常常和弱智儿童混为一谈,所以自闭症曾经被称为“不治之症”。但是近年来,随着诊断方法的明朗化和不断的进步完善,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越来越多,学校和家长也越来越关注这一群体,为其制定一套系统的教育康复系统成为当前特殊教育界人士普遍关心和
  立志解决的问题。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自闭症诊断和干预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削弱了传统智力评价在自闭症儿童诊断、评价和干预等方面的影响,如智商测试方法、纸笔测试等方法主要依靠语言和数理逻辑来进行,而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正是自闭症儿童最大的缺陷,由此给自闭症儿童贴上“智力低下”的标签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一定还具有可发展可利用但在传统智力评价中被忽视的其他智能。
  因此,对自闭症儿童的评价和教学干预,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通过观察分析,努力寻找对自闭症儿童智能发展有利的教学方法,在干预过程中体现对自闭症儿童“因材施教”的思想。
  
  四、多元智能理论对自闭症干预策略制定的启示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和家长首先要丢掉有色眼镜,不要将自闭症儿童看做“残疾”,或过分溺爱,而要用爱心、耐心与孩子建立一定的情感联系;其次要积极地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方式,尊重儿童的内部世界,切身体验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协助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进而基本完成其社会化角色。
  自从1987年Lovaas报道采用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成功“治愈”9例自闭症儿童以后,世界各国(主要是美国)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了许多的自闭症教育训练疗法或课程,其中取得效果的较为广泛使用的干预策略无不汲取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精华。下面我们将选取几种常用的干预策略,介绍多元智能理论理论在自闭症干预策略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树立多元多维评价观,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是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依靠标准化的纸笔测验来测量,而自闭症儿童在这样的测试中显然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成绩,所以仅依靠标签式的诊断分类体系和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如智力测验)给自闭症儿童下诊断并制定干预方案显然不合适。事实上,每个自闭症儿童,都需要一个恰当的发展性评估,以确定个体不同能力的独特结构和发展水平。
  通过运用功能性行为评估并制定干预措施在平时的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功能性行为评估是一种由多种方法构成的旨在确定引发和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一系列变量,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个别化的干预方案的评估体系。主要是采用观察法和面谈法了解孩子有哪些问题行为,掌握孩子的情绪变化,这种个性化的评估有利于干预方案的制定,且与个体差异紧密相连,从而促使了个别化教学策略的形成和发展,使干预策略的设计最优化。
  2.注重关键期的把握
  多元智力理论还强调了智能发展的关键期,不同的智力有不同的发育历史和不同的显现、勃发高峰期,每一种智力都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孤独症一般发病于婴幼儿期(36个月前),少数患儿5~6岁时症状才明显,患者大部分伴有智力缺陷。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其开展了广泛研究,一致认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因此,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侯加平等对58例孤独症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综合干预治疗发现,经过干预的3~5岁年龄组的孤独症儿童,言语、社交、不良行为矫正、认知能力、精细运动、大运动等各项能力得分提升幅度明显高于5~8岁的患儿。由此可见,把握孤独症儿童智能发展的关键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潜能,尤其是在认识、模仿、手眼协调和精细动作等方面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智能水平。
  3.增强补弱,使用多元认知途径全面发展各方面智能
  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自闭症儿童的优势和劣势,设计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自闭症儿童中普遍存在听力系统异常,如对某些声音过度敏感,对某些声音无反应,听觉处理过程缓慢等。听力系统异常会导致孤独症儿童的感觉功能受损,即对周围环境事物产生歪曲的知觉,从而影响儿童的情绪、行为等,听力训练仪能通过让受试者聆听经过调制的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多媒体课件融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数字等于一身,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智能积极性,可以说,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应用。
  4.发挥优势智能,弥补弱势智能;通过视觉能力发展语言、交流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把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使其弱势智能得到尽可能的弥补,以便形成强弱互补,协调发展。通过自闭症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来判断自闭症儿童的智能优势和劣势,从他们的优势智能项目入手,并以此为基础对自闭症儿童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自闭症干预常用的策略中充分融入了加德纳的这一观点,如TEACCH方案,它的整体设计强调发挥自闭症儿童的视觉优势,强调对实物、模型、照片、图画、线图、文字、符号等视觉工具的充分运用。再如,社会故事方案也是一种强调适当使用视觉支持策略来提高自闭症儿童个体社会、语言能力的教育干预方案。该方案在90年代由美国的Carol Gray等发展出来,目标是促进自闭症儿童理解社会情境,并对社会情境作出正确的反应。
  5.关注智能之间的联系,重视某一学科中多种智能的相互作用
  在临床的行为观察上,自闭症儿童常被描述为“视觉思维者”或“视觉思考者”,“视觉工具是补偿自闭症注意、听觉加工、顺序和组织方面困难的有效工具”,所以在自闭症儿童的教学中,要关注视觉智能和其他智能间的联系,干预策略中要重视多种智能的相互作用。如行为支持图表策略,能够有效提高5~11岁自闭症儿童视线接触、共同注意、听觉加工和符号使用等能力,也能够有效提升他们接受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的发展。
  一般来说,自闭症儿童在类似匹配、搭积木、物件装配和图案分析等智力测试中表现最好,少数还可能具有某些独特而奇异的天赋能力,被称为“天才症候群”,主要表现在音乐、美术、机械、手工、速算、记忆术、日历推算等领域。对这类自闭症儿童,通过创编故事问题、使用模型、图表、编码、制作策略等多种游戏渠道发展他们的逻辑数理智能;在运动科目中使用表演或模仿,创编舞蹈等发展身体运动智能;可以利用流程图、地图、幻灯、录像、海报等图像形式发展他们的视觉智能等。
  
  参考文献
  [1] [美]Thomas Armstrong.课堂中的多元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张咏梅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 黄伟合.儿童自闭症及其他发展性障碍的行为干预――家长和专业人员的指导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5.
  (责任编辑 关燕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38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