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数学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自主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彩金

  摘 要: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是未来高科技信息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见解:一、在数学教学中改革教学模式,要精心设计,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欲,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二、要创设一定思维情境,巧设悬念启迪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激发学生创造机制提高学生自主思维能力。三、通过数学教学,把数学知识渗透到模块,通过解题激发学生自主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自主思维 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育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中十大理念中提出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力求发挥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从未来社会学角度看,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地改革,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不但在教育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学生能力呢?关键在于老师创新数学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思维。
  一、创新数学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教学模式
  怎样的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呢?要培养学生自主主动思维,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分组讨论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给出问题,在学生参与下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数学本质,品尝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分组讨论式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一般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果不定,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结果;二是方法多样,学生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解题程序;三是解决思路灵活,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2.学生体验感知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感知,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并能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自主总结,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首先让学生“看一看”,通过观察两组不同位置平行线组成的图形,及从一些图形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并观察特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及特征。其次让学生“画一画”,通过在网格中画平行四边形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在“拼一拼”中,通过把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使学生抓住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在“猜一猜”中,通过猜“是什么图形”,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平行四边形特征,另一方面给学生渗透要全面看问题的意识。在“剪一剪”环节,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特征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建立了图形间的联系。最后学生在“变一变”环节中体会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不仅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而且知道了它的特征与特性。体验感知式教学为培养学生自主主动思维搭设了桥梁。
  3.学生自主探索式教学
  探索式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它对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等都有极大好处,更有利于形成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来分果丹皮,由于每组人数和果丹皮数目不同,所以在汇报时每组分得的结果也就不同。这时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把这些不同结果分类,可以怎样分?”学生在讨论分类的同时也自然引出了学习主题――平均分。教师再次把问题抛给学生:“想个办法使不是平均分的组也变成平均分?”学生马上投入探索中,想出了多种方法解决,从而加深了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接着教师又设计了让学生分实物的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平均分概念。教师在分橡皮环节中,再次设置情境抛出问题:“把8块橡皮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么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发现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方法。最后再让学生辨析是不是平均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把不是平均分的变成平均分。“可以怎么变?”问题一出,学生们又马上沉浸在探索之中。
  学生就这样在不断探索中发现概念――探究概念――巩固概念――应用概念。这种探索式教学为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开辟了道路。
  二、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1.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教材创设情景很关键,以境激情,应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景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燃点,这样才能迅速唤醒学生认知系统,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2.营造开放性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造潜能。”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等影响,大多数人创造能力处于潜伏状态。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营造可拓展和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展示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潜力,从而增强自信心,拓宽思维领域。比如在讲“平面图形翻折问题”时,给同学展示题意:一个矩形ABCD,AB=8,BC=4,E、F分别是AB、DC的中点,以中线EF为棱折成一个直二面角。
  然后让学生自己设问,学生对此类问题较感兴趣,都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不同问题,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让大家讨论解决,有的学生还把已知条件改变了,提出了更新的情况。这样不仅调动学习兴趣,又从“提出问题”“可能产生的新情况”的思考中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这种开放性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探索者姿态出现,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促进了自主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青少年学生乐于表现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但由于独立判断、自我探究、逻辑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容易人云亦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转换角度,大胆质疑。学者先要会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认为牛顿力学有局限,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人类的巨大进步。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释疑发展学生自主思维、创新能力。
  三、知识渗透模块,解题激发思维
  1.重视数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的牢固掌握和应用,以形成并丰富数学知识组块
  扎实的基础是产生思维的源泉,思维不是靠“机遇”,思维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知识组块又称知识反应块,它们由数学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组成,并集中地反映在一些基本问题、典型题型或方法模式中。许多其他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归结成一个或几个基本问题,划归为某类典型题型或运用某种方法模式。这些知识组块由于不一定以定理、法则等形式出现,而是分布于例题或习题之中,因此将知识组块从例题、习题中筛选,加以精炼是非常必要的。
  2.重视解题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
  教师应把自主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制定相应活动策略。重视数学思维方法教学,通过方法论分析使数学中的发明、创造活动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学到手的”和“可以加以推广应用的”,以思维方法的分析去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从专才向创新人才的培养,这都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激发学生自主思维是提高学生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重要措施。创新数学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思维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3]任明中.例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1999年第8期.
  [4]朱平.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中学教学.1995年.
  [5]王尚志,张思明.如何鼓励学生走向创新.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2008年版.
  [6]马忠林.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数学教学论.1996年第一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兴洪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