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教法研究 提高教学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建平

  摘要:本文介绍了《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的探讨,通过几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促进专业课学习的有效性和人才的培养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法探讨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它对培养有关制造工艺及技术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起到直接的和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操作工易得,而制造工艺及技术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日益供不应求,严重制约着该产业的向前发展。因此,研究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也是加快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知识的传播者,要教好《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师应做好如下的工作:
  1.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本课程既要讲授制造工艺理论,即定位和基准理论、工艺和装配尺寸链理论、加工精度和误差分析理论、表面质量和机械振动理论、夹具设计方法等,它们是工艺的共性,这种共性的内容,不管工艺水平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和这些基本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要讲授具体的工艺实践知识,即加工与加工方法,是工艺的个性,内容涉及金属工艺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检测技术、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工艺装备等课程内容。可以看出,该课程是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且具有实践性强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掌握和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程组织教学能力及综合归纳等的教学能力,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要经常性地善于把来自生产的方法、经验例子带到课堂,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实实在在的应用,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程的激情、兴趣和积极性。
  2.精心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工作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否则就会造成上课无秩序、无重点,显然教学效果就会下降。
  (1)提前摸底。要提前下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已学过的知识内容及掌握程度和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等内容,把握学生的脉搏,找到切入点和教学内容的可调整性。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3)精心选择课堂教学内容。
  (4)准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
  二、积极探索、尝试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怎样讲”?“何时讲”?“讲什么”?都是很有讲究的,否则就会陷入不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吊不起学生胃口的被动局面。因此,讲授时应避免照本宣科、罗列内容,而要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内容既要有系统性,又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
  在讲授时,教师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在讲授方式上,要善于应用问题教学法,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由教师提出问题,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思路,提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如讲到工序的划分时,针对同一个工件,笔者举出许多种加工方案,让学生进行判断,提高他们划分工序的能力,夯实基本功。
  (2)在讲授顺序上,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时补充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知识,防止知识链的脱节,否则易造成学生不知所云。这是该课程最忌讳之一。本课程制造工艺理论部分,内容多,知识点多,学习难度大,不系统掌握,学生会越学越糊涂,越学越难,为后面的典型零件加工部分的学习带来隐患和障碍,最后就会无果而终。
  (3)在讲授时要适时使用挂图、实物、模型等教学用具,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见多识广后逐步由形象思维进入逻辑思维。
  2.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就是把学生带出课堂,深入生产第一线,让学生亲眼目睹生产方法、工艺过程及所用设备,并适时进行讲解和质疑。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直观的教学形式,具有真实性,可使学生感知生产概貌,及时理解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笔者从教本课程以来,对每一任教班级都作了多次安排,如在该课程讲授前、讲授中及讲授后都进行安排,常到江苏鱼跃、江苏大亚等大型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这些企业的规模大、设备种类多、加工品种多,易于让学生感知设备、工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每次去的时间、目的、任务各不相同,帮助学生解决在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学生专业实习时,笔者也下车间进行跟踪了解、指导,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联系。经过这样的反复,学生反映收获较大、效果较好。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现场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或课外进行。与现场教学相比,它的特点是声像并茂、形象生动、直观性强,便于学生接收。同时可以弥补现场教学中没看到的设备及工艺装备等内容,扩大学生的认知面,对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良好效果。如车、铣、刨、磨、钻、镗、拉等设备,能完成的典型加工表面及使用的刀具,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为后面典型零件的工艺路线的拟定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知识串联与对比法
  这种方法是指本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以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知识的串联应用与对比,它有助于学生锻炼与提高对比、归纳、综合运用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学习本课程必须的,要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例如对于直径20、公差等级H7、Ra0.8的孔的最终加工方法可以是精车、磨削、精铰、拉削、珩磨等,但要考虑工件结构、材料性质、生产类型、生产条件等因素,从中选出最合理的加工方法,最终形成整个工件的加工方案。类似的例子,如工序的区别、生产类型的工艺特征、定位基准的选择、毛坯的选择、热处理的选择等,笔者自成表格,附上选择条件,像做条件选择题一样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心灵沟通法
  教学本身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两个方面的统一,教师仅考虑教的一面,忽略了学生学的一面是不全面的,往往会造成教得很辛苦、学得又很累,形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该课程本身就较难教,学生也较难学。学生学得怎样教师应随时了解,才能引导学生学好课程,才能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每一阶段,笔者都召开“记者招待会”,倾听学生的意见,解答学生的疑问,把某一阶段学生该掌握的都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防止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瓶颈。
  教学方法来自于实践,也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需不断地总结、充实、改进,才会具有生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归纳和搜集,笔者建立了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所需资料,如声像资料、各种补充资料(表格)、挂图、模型、实物等,为改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活力(活教、活学)及教学质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修平,冯冠大.机械制造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兰建设.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华东升.机械制造基础.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江苏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