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韦榕耀

  摘 要:政治教学的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以考试为目的,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只为应付考试。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若干方法,希望能对政治教学有所促进。
  关键词:学习激情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教育 教育定位 设疑 社会实践
  
  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古人云:“学而知之,不亦乐乎。”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却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乏味,兴趣索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的原因
  1.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学生自身体验相脱节,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首要原因。政治课侧重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思想能力,在人生观、价值观走向多元化的今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所宣扬的思想与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的矛盾感到比较困惑,当前政治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课程设置相对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概念化、说教化较突出,这就往往会造成学生在理论上的认知与实际生活中的认知和体验相脱节,从而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学情绪。
  2.在现有考试制度下,高考、会考制度改革,降低了政治考试难度,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进一步递减。近年来,各地都实行会考制度,会考与高考的分离,高考理科不再考政治,会考也把难度降低,考试范围缩小。学生为专心对付高考,不仅不“喜欢”政治课,反而产生了政治课“会考前突击背一背,考试也可过关”的思想,以致政治成了学生的一种苦差事。
  3.我国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误区,导致学生认识与人格的脱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激情。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定位于培养圣人,我们宣扬较多的英雄、模范人物,这并没有错,但效果却不明显。为什么?因为这离我们太遥远了,圣人需要崇高的思想境界,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至少在今天是这样,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做个好人,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方法
  1.是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在讲授国家本质时,先给学生讲明奴隶制国家是怎样建立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否代表整个国家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回答是:“奴隶制国家只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再向学生说明奴隶制国家的主要职能。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哪个阶级统治哪个阶级的工具?”回答是:“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最后发问:“那么,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正是各种事实的接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知识――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国家的本质。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比较抽象的知识。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接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2.是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讲“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的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存在?”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了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
  3.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诚然,中学生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画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可以用“量体裁衣”打比喻,即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并说明人身体随着年龄的增大,身高不断地增高,所穿的衣服也要随身高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体。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一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这一规律所决定的,用“量体裁衣”来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精辟贴切,印象深刻。这比泛泛地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得多。
  最后,要重视社会实践、考察,创造学生自身体验生活的空间和条件。培养高中学生的求知欲,仅限于书本知识还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有利因素,适时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考察,引导他们结合政治课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让他们感到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使人聪慧、使人开窍、能解决问题的学科。这必将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产生努力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情感。
  作者单位:广西省桂平市第四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