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善用评价艺术,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 玲

  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然而,从目前的课堂评价现状看,我们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造成了课堂评价的无效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课堂教学 真诚评价 准确评价 延时评价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即时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要进行即时评价,对每一个同学的出色表现都给一声喝彩,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品尝成功的愉悦,发现自己的不足。
  然而,从目前的课堂评价现状看,我们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很多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的评价泛滥,大有教师演绎台词之势,课堂评价甚至出现了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滥施表扬,造成了课堂评价的无效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一、目前存在的评价误区
  1.表扬泛滥,语言空泛
  在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十分盛行。我们教师如果总是用那种口头禅式的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或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奖励,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变得浮躁、麻木、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面对同样的表扬,其快乐程度下降,更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2.含糊不清,偏离文本
  例如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一位学生说喜欢白骨精,因为她为了吃到唐僧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对此,教师的评价是:“你的想法很独特,有创意。”而对学生的是非观却不置可否,学生喜滋滋地坐下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位教师也许正是被这一新课程理念所迷惑,因而在学生道德观、人生观、是非观明显出错时,仍然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这显然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误导。
  二、语文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的对策
  如何真正把握新课程评价的精髓,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好学”,而且“会学”和“学会”,更要“学得有兴趣”。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1.真诚评价,激发学习激情
  一位老师在执教《游子吟》时设计了拓展练习:妈妈,我想对您说。
  师:读了这首诗,你们一定想到了很多,你想对父母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小时候练习书法,手酸不想练时,你就狠狠地批评我,现在我才明白了你的苦心,正因为你的严格要求,我才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师:听了你的话,我为你妈妈有这样一个女儿感到骄傲。你妈妈听到你的心声,一定会感动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要铭记妈妈的养育之恩,从你们的发言中,我看到了一颗颗赤诚善良的孝心。
  学生根据平日的观察和自己的感悟,做出内心的真情陈述,教师同样回应以精彩真诚的评价,师生之间由此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反之,如果教者单纯以“好的,不错”来回应,学生的激情就会受到影响。
  2.准确评价,引领学生学习
  例如有位教师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及时地指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大家你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这样的评价才真正着眼于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点拨,引领学生学习。
  又如一位教师教学《放弃射门》时,让学生对“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许多学生都从福勒有高尚的体育风范这个角度来肯定福勒的做法是正确的,是高尚的。而有一个学生却与众不同,想法独特,他说:“我认为福勒的做法是错的。人们常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赛场就是战场’,福勒没有把握这次射门的机会,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球员。而且,当时又是西曼的错,福勒把球踢进去,造成的伤害,责任不在福勒,而是西曼自食其果。”教师进行针对性评价:“你的看法也有道理,如果能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个角度去分析,我相信你一定会分析得更精彩。”这样,不仅不会伤害学生,还能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3.延时评价,拓展学生思维
  无论学生的想法合理与否,教师首先应认真倾听,不要过早地作出倾向性的评价,而应采取迂回、周旋等延迟性的评价策略,给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探究的深入提供更为充足的空间。
  以下是窦桂梅执教的《晏子使楚》片断:
  课件先出现这样一段话:
  有一位外交官,他对晏子的口才却是这样认为的:“晏子的语言虽给人们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还是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说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师:关于这位外交官的评价,你赞成他的观点吗?请你自己静静地思考。
  生1:晏子是出使楚国的,他用自己的语言来反驳了楚王的话。他的口才很好,但他的智慧更重要。所以我不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话。
  生2:我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晏子虽然口才非常好,但他这样对别的国家的人说话,实在是讽刺楚国。虽然表现出自己的智慧,但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师:我想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晏子真的只凭口舌之能吗?究竟他的背后还藏着什么力量,使他真正赢得了尊重?
  生:(读“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课件再出现这样一段话:
  有位历史学家对晏子使楚这件事又有他的看法:“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的尊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
  师:这是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你赞成吗?请互相讨论。
  生1:一个人出使代表国家的尊严,他赢得了胜利,那就表明他的国家有人才,有实力。但是,如果国家有什么变数的话,那尊严就会破灭。也许他现在能为国家获得短暂的尊严,但是不可能永久的,这就与一个国家的实力有关。
  生2:我有赞成的地方,也有不赞成的地方,前面一句:“一个人的智慧不代表国家的智慧”,不是所有齐国人都是晏子,都有真才实学,所以第一句我认为是对的。最后一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我觉得是有关的,如果晏子钻了狗洞就会损害国家的尊严,因为他是使者。
  师:啊!原来国家获得尊重,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智慧,不仅仅是他这一次外交,是这个国家有……
  生:实力!
  生:楚国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案例中,老师对学生截然不同的答案,没有简单评判孰对孰错,而是巧妙地组织了一场精彩的辩论会。引导学生在树观点、摆事实、说理由、评思路的富有意味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实现了知识的理顺和意见的统一。这种立足渐进同化的知识感悟,远比教师即时直白评价要有效得多。学生在延迟评价所留下的宽泛过程中进行智慧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和心灵的沟通,课堂成了内涵喷薄的个性舞台和激情飞扬的人文天地。这样的课堂评价,临近了生命发展的至高境界。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教师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运用积极的评价语言,会给学生以启迪,并不时擦出奇异的“火花”。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张和祥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