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本文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生源、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科研和学术氛围等方面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硕士研究生 培养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各学科对自己专业的研究生培养都有专业目标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研究的高校教师、研究人员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
  近几年来,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取得了重大进展,出现了新的局面。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深入推进,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具有发展速度快、新增数量大、覆盖院校广、学科队伍建设参差不齐等特点,且大部分博士点和硕士点是2005年后申报获批的新点,学科建设的经验相对不足,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面临的建设任务十分紧迫。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转
  1.培养目标与生源短缺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属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它的目标是“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这一目标对我们的学生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生源上有一定的要求。然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级学科,却没有相应的本科教育,这使得研究生的生源只能来自于其他相关或相近学科,加之其学科特点,所以研究生招生存在生源短缺的问题。表现为报考人数少,对专业感兴趣的少。在报考的学生中,具有一定学科背景或专业知识且有志于从事于与本专业有关工作的学生更少。笔者曾在重庆三所重点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原因的127份有效问卷中,47份是因为容易考而报考,42份是容易学而报考,只有23份是感兴趣;对你对专业方向是否明确,非常明确的只有14人,不明确的却有45人。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是跨专业报考(思政和哲学专业除外),很多学生没有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背景,这些同学专业基础较差,进来后都要进行专业知识补习。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招生,无论是生源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要引起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2.招生扩大与导师队伍建设不足的矛盾
  研究生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指导教师的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研究生导师水平及道德素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在逐年增长,但导师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硕士点的增长,使得研究生导师严重不足,特别是优秀中青年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明显缺乏。这样在部分高校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一些高校为了解决导师缺乏问题,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数量压倒质量,在遴选导师时降低标准“突击提拔”,致使导师整体水平下降。而导师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引路人,导师的业务水平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是出现导师兼跨现象。由于导师数量不足,致使一些导师跨专业带学生,笔者对重庆三所大学所做的问卷中,都有部分教师兼跨现象,有的导师甚至兼跨三个专业,一些硕士点上的导师并不真正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也并不真正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但却在这一学位点上招生并指导学生。这样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论文选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不大,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三是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是从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取决于现有教师的能力,在缺少与课程要求相匹配的专业教师时,其它或相关专业教师勉强授课,降低课程的教学质量,存在部分“因人设课”和“因课设人”的现象。
  3.课程体系建设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有待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一般是由课程教学―科研/实践―学位论文三部分组成的, 但三部分在培养过程中所处地位因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硕士研究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一般被视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础环节,知识创新则是其培养目标。因此,研究生课程结构是用学科理论系统构建,课程按照理论层级表现出线性关系,课程层级按知识等级高低排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 这种课程结构的特点是以理论体系为主线,配合以科研、实践等环节,并体现出知识的前沿性。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点的课程设置分为三个层次:公共课(包括第一外国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12门),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总体上符合学科专业的要求,但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某些随意性、重复性、低水准和专业性弱等不规范现象,比如公共基础类、学科基础类及专业类部分课程内容的设计或多或少存在交叉重复, 而专业课程深度不够,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最新学术成果和发展动向的前沿性、拓展性的课程比例不大,没有形成本科、研究生层次清晰的培养模式,难以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的递进性,客观上降低了研究生课程要求,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二,在授课方式上,研究生课堂教学大部分采取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做法,并统一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模式比较单一。教学中的单向灌输式的传统学术观仍处于主流模式,课堂有效教学意识不强,因此体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不够,对学生自我学习延伸性知识(学科前沿知识)的引导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堂缺乏积极性、创造性。
  第三,教材编写有待加强,目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提供基本参考的核心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大纲还不完备,教材的编写任务紧迫。
  4.学生参与学术活动不多,论文质量不高
  据笔者调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参加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的机会不多,和导师一起做课题的机会更少,大部分学生只限于完成论文答辩所需要发表的文章任务,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由于平时缺乏科研训练,在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做学位论文时不会选题,要求导师提供题目,或是论文选题理论与实际意义不大,对研究现状把握不准,不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二是对所选题目不了解、不熟悉,不积极与导师进行探讨,开题过后仍不知道写什么,没有自己的观点,难以保证论文质量,或者出现论文写作的偏向性。三是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抄袭、篡改、剽窃等学术不道德现象。
  二、面对问题的几点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如下几点思考:
  1.提高生源质量
  提高生源质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这就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是否尽快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问题。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报考人数少也与招生宣传有关,有些专业不被学生了解,或者说有些招生院校对外宣传比较少,很多考生不了解这些专业,也不了解招生院校,无形中就少了一部分生源。再有就是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因此,相关高校应积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认真制订招生宣传计划,组织专门人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在部分院校举办研究生招生咨询会,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基本情况和招生计划,并应为部分想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这对改善和提高生源的数量和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在研究生的招收过程中要做好初试、复试的有机结合,做到对学生的全面性质量选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5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