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轻舞飞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茂林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写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者”就是对该事物有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根究底。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以多种渠道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例如做好课前“热身”、调控课堂氛围、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等等,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外学习是对课堂学习的辅助、补充和延伸。因此,我们也应重视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精讲精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多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有益的活动,投身社会实践,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语文才能,并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激发出来。如此一来,就会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超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力求新颖,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先让同学们收集自己喜欢的诗词,课前举行诗词朗诵比赛,并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所选诗词的理解。通过活动,激发大家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接着趁热打铁,引入新课。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的学习气氛会非常高涨,对课文理解深刻,各个学习小组竞相发言,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课堂上表现出很强的学习愿望。
  教学活动中,我们必然要设置疑问让学生去思考、探索课文。好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问题不需多而需精,有时一两个能统领全文的问题就够了。例如在学习《社戏》时,提这两个问题就够了:文中的“我”喜欢去平桥村吗?为什么?如果你有机会去,你愿意去吗?虽是两个问题,却贯穿了全文的始末。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并分配任务,同一个任务可以让两个小组去完成,以展开竞赛,任务一分配,同学们会立即埋头看书,边看边讨论,不一会儿,举起的小手像小树林一样,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老师想插话都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体现,个性同时得到了张扬。
  
  三、促使学生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
  要想促使学生提问,教师就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说话结结巴巴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行为,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在课堂上只讲要考的重难点内容,而且教学容量越大越好,很少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对学生才更有意义、效果更好。事实上,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的收获有多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老师可以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还可以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敦促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总之,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我们教师就应该是点燃智慧火花的导火索,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张扬自己的个性,形成独立的人格。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高级职业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9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