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变出数学教学新景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静霞

  数学教学一般有一个基本的范式和流程,这有利于教师较快地“人格”,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同时,数学教学还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又能“出格”,能随机应变、不落俗套、跳出框框、有所创新,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不可能程式化,教师也不应该成为“套中人”。数学教学存在着许多可变之处,有时变一变,就可能会使教学的天地更宽、景象更新、气氛更活,引发精彩无限。下面列举一些做法。
  
  改变教师站位活化教学氛围
  
  [案例]
  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问学生:“你们能不能说说老师现在的位置呀?立刻,学生热情高涨。“老师在我的东北方向”、“老师在我的南面”、“老师在我的西北面”……看到学生兴奋的样子,我故作不解地问:“听你们这样说,好像老师的位置在不停地变哟!可是我站着没动啊,位置怎么变了?”想不到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是我们的位置不同啊!”
  教师的站位无疑会左右学生的视线,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站位是有“规矩”的。一般定位在教室前方,并在学生的视域之内,做到不频繁或急剧地晃动,以免干扰或刺激学生的注意,影响学生的正常观察。然而,教师的站位规矩也要防止畸变成“画地为牢”、“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自我捆绑,有时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走下来”与学生亲密接触。
  
  改变练习设计促使自动检查
  
  [案例]
  教学“确定位置”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几排几座”的座位票,让学生找相应的座位。由于我设计的座位数多于学生数,我只能一一检查学生坐得是否正确,费时又费力。无意中发现一名学生坐错了却“心安理得”,因为他有座而坐。在下一班级教学时,我改变活动设计,使座位数少于学生数,结果发生了错坐学生与应坐学生之间的矛盾。他们在争辩中自查自纠,“落实”正确的位置。另外,一些“多余”学生为了找到自己的座位,不厌其烦地去检查别人的座位是否正确,相应督促了被查者的自我检查,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都比较重视习题形式和内容的设计,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效度。但是,学生对练习过程的自控、自查、自纠,教师一般采取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附加要求,提醒学生检查或在学生练习结束后加以评改,帮助学生检查等措施,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有时,改变练习的设计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参照与比较,在矛盾或冲突中生发主动检查的自我需求。
  改变教学材料 提升作业价值
  
  [案例]
  传统复习课一般都备有大量习题,所有学生面对同样题目,都经历着近似“克隆”的思维和体验过程。在“小数的整理和复习”课上,我没有给学生提供大量练习题,只写了"103,256",请学生针对这个小数提出问题并解答,由“教师出题”变为“学生出题”。
  生3:你能指出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吗?它们以什么为界?
  生2:这个小数怎么读?
  生3:103,256表示什么?
  生4:1在(
  )位,表示1个(
  );2在()位,表示(
  )个(
  );6在(
  )位,表示()个(
  )。
  生5:103,256由(
  )个1和(
  )个0,001组成。
  生6:如果在这个小数后面添上单位“米”,请你填上 合适的单位,103,256米表示103(
  )256(
  );其中2就表示2(
  ),5表示5(
  ),6表示6(
  )。
  数学教学必须“建筑”在一定的教学材料之上,因此教师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有备无患”,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胸有成竹”,往往认为只要提供给学生比较充足、丰富、完美的教学材料,就可以使学生目标明确、少走弯路、体验充分。其实,有时过多、过细的教学材料反而会牵制学生的活动、压抑学生的思维、减弱学生的兴趣,较少的教学材料反而会起到“微”而足道的放大效应――“小限制,大发挥”。
  
  改变新知呈现 显露认知底色
  
  [案例]
  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的前些日子,我让学生 在校内或校外通过自己熟悉的途径了解建筑物面积的大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正式上这节课时,平时安静的课堂成了新闻发布会――
  生1:我家的住房面积有90平方米。
  生2:我家的住房面积有210平方米,还是复式房呢。
  生3:我的卧室有15平方米,爸爸妈妈说他们小的时候,根本没有单独的卧室。
  生4:我上网查到万佳百货春风路分店的面积是22000平方米。
  生5:我从课外书上看到,我们中国的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
  生6:老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面积是怎样量出来的呢?
  生7:量不成的,我爸爸说是算出来的,可是怎样计算呢?
  数学教学中,新知的出示好比古代新娘的出嫁,常会被教师“披”上神秘的“面纱”。新知的揭示一般要在教师的诱导下才“掀起盖头”、“登台亮相”。事实上,学生完全可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也可能在身边的教材中或多或少地见识过,所以一些在教师眼里所谓的“新知”在一些学生眼里“新”的成色已经打了折扣。对此,教师不妨改变新知“露面”的时间,提前让学生“各显神通”,自己先去“听、说、读、写”,让学生自我“暴露”出已有的认知状况,从而相机调整教学设计。
  
  改变纠错方式 激起思绪涌动
  
  [案例]
  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在用圆规示范画圆的过程中,突然圆规脚尖滑落,快要画好的圆“夭折”了。我正想擦掉重画,突然计上心来:“同学们,你们能帮老师想办法把这个圆补完整吗?”学生认为要找准圆心。我顺势问道:“怎么找圆心?”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1:用圆规在不完整的圆内试找。
  生2:那样不准确,也不科学,可以拿直尺去找直径,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生3:可以将圆规的一个脚尖放在圆上,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不变,画一个新圆,在圆上换个位置按同样的方法再画出一个新圆,这两个新圆的交点就是圆心。……
  成尚荣先生说过:“教室是出错的地方。”在平时的教学中,常会发生学生、教师出错的现象。对此,教师不必惊慌“失色”、视“错”为禁忌,而应想方设法加以纠正,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有时,师生之“错”经过教师纠错方式的改变,进行合情合理的“染色”处理,反而能化“腐朽”为“神奇”,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数学教学更加“出色”。
  
  改变内容取向 融会学科文化
  
  [案例]
  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有余数除法”中,我向学生展示了十二生肖邮票,进而利用多位数除以12会出现从0到11的12个余数的特点,让学生计算人的出生年份除以12所得的余数与人的生肖的对应联系。如1932年出生的人,1932÷12=161……0,对照下表可以知道此人属猴;又如1811年出生的人,1811÷12=150…11,可知此人属羊等。
  数学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生活,不搞“假”――内容胡编乱造;不搞“大”――内容高高在上;不搞“空”――内容单调枯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取向不应是为数学而数学,太注重知识的专业性,使数学成为一种极度过滤的“纯净水”。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教学应为人而“活”着,f=}l此,教学内容的选取就应多考虑学生需求,使数学成为一种多种成分的“矿泉水”,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涉猎其他知识并得到情感的熏陶。
  “变”是事物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变则通,变则活。变一变,可能就会变出一些新花样、变出一片新天地、变出一番新景象。新课程数学教学同样需要在不断“变化”中不断“深化”、不断“进化”、不断“优化”,从而创造数学教学新面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