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现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发现法是什么呢?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积极思考,独立探索,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独立寻求并回答自己的疑问从而概括出规律性知识的教学方法。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
  
  1、发现法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发现法教学,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就会以充沛的精力热情去投入,自觉地克服种种困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在讲化学反应速率时,教师可以先做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在反应中沉淀产生快慢的同时,思考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设置悬念,激起矛盾: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瞬间完成(如硝酸银与氯化钠的反应),而有的反应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如铁生锈)呢?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原因,为学习新课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克服了老师只管讲、学生不愿听、不愿动脑的现象。
  
  2、发现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发现法教学就是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诱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渴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维,通过观察,主动地发现和概括出应得的结论。发现法可扩大学习的思维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例如,讲原电池时,在用氧化――还原反应里的电子转移展开一场有重大价值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把学生引入情景后,教师提出问题:依据锌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导体(给予导线和铜片条件)间接传给氢离子,能有几种使导线获得电流的设计方案呢?通过这一问题,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多种可能的装置连接图。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在形成原电池的装置里有电流通过?该装置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发现”这一微观内在联系是:锌溶解时发生氧化,失去的电子沿着导线流向铜极,使氢离子获得电子,还原成氢气的过程,也是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很容易地归纳出原电池的定义和原电池的原理。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加深了对原电池的正确认识,扩大了自己的思维量,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
  
  3、发现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方式或途径。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理解学习过程,让他们学会自己去探索知识,这就犹如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交给了学生。发现法教学能重视人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去主动地接受知识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讲硝酸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在学生复习酸的通性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硝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阅读和观察,去主动思考、发现,总结出硝酸具有酸的通性,进而启发学生得出浓硝酸的特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掌握了硝酸的化学性质,克服了死记硬背的弊端。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深认识到发现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智力发展;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目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更有其实际意义。我在这方面只是做了初步的探索,意存抛砖引玉,和广大同仁交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