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科学兴趣努力提高学习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在导入新课中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是小学科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夹弹子的游戏,各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20秒的时间内,看哪一个小组夹的弹子多。在汇报夹取的弹子数时,发现用竹筷子夹的多,而用玻璃筷子夹的少。各组将筷子的一端加工后再进行一次比赛,赛后学生体会到:筷子的前端越是光滑,夹取的弹子就越少;筷子的前端越是粗糙,夹取的弹子越多。学生通过亲身做实验,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接下去的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2、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习兴趣。实验是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中,有趣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索的状态,学习兴趣就能有效地凋动起来,使孩子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志趣的转化。
在教学《空气的性质》一课时,我拿一个空玻璃杯问学生,杯中有东西吗?学生回答没有东西。当学生把杯底有干纸团的玻璃杯垂直放入水中后,老师又问学生:“你们猜一猜,杯中的纸团是干的还是湿的?”有的学生说纸团是干的,有的学生说是湿的。当学生随老师把玻璃杯垂直从水中取出来,拿出纸团,发现纸团是干的时,不少同学感到奇怪:怎么纸团是干的呢?老师不直接回答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再去做实验,仍把干纸团放入杯底,把玻璃杯垂直放入水中,然后倾斜杯子,让学生仔细观察,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学生动手实验后,回答说:“听到咕嘟咕嘟的声音,看到从杯中冒出许多小气泡。”老师再让学生拿出杯中的纸团摸一摸是干还是湿?学生摸后,齐声回答:纸团是湿的。此刻同学们都产生了奇妙的感觉,情绪非常高昂。
3、在探究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科学课是充满科学探究的,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进行科学探究。例如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我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把马铃薯放在清水里,让马铃薯“沉”,马铃薯果然沉下去;老师再把马铃薯放进盐水里,让它“浮”。马铃薯果然浮上来!孩子们非常惊讶:这是怎么了?难道老师会“魔术”?此时,教师因势利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好不好?这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发给学生吸管、泡沫、针线、细铁丝、精盐、白糖、水果刀、盛水的水槽等实验材料和工具,让学生探究怎样使马铃薯浮起来。学生有的把马铃薯放在泡沫上:有的受放在泡沫上的启示,把吸管穿起来做成“塑料排筏”;有的把马铃薯切片;有的把马铃薯挖空;有的往水里加盐。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探究的热情非常高。
4、在课外作业中增强学习兴趣。传统的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学生不是写就是背,枯燥乏味,而且忽略能力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改变这种陈旧的作业方式,变枯燥为有趣,变单一为多样,赋予作业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如在学习了《加热和冷却》,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我让学生课后设计实验去探究生活中的白酒、酱油是不是也能热胀冷缩:在学习《光的行进》,布置学生做把小孔成像实验中的小孔变大了,还会不会成像的实验。这样的作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真正喜欢科学这一学科。
总之,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兴趣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