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两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高校“两课”的教学困境,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提高“两课”教师素质;增强“两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两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两课”的实践环节,改革“两课”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两课”教学 困境 教师 新型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师(简称“两课”教师),是学校德育队伍的重要方面军,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等重大使命。从事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教学多年,其中的酸甜苦辣自知,感想体会良多,本文就教学中的一些感受谈几点体会。
  
  一、“两课”的教学困境
  
  (一)教材、教师与学生关注的是同一问题,但理解却各不相同。
  在高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强的观念,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两课”教育的主题。“两课”从宏观上体现了全局和整体的利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基本趋势,是我们行动的根本指南。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弘扬主旋律,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这些都指明了“两课”教学的方向。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勇于自立自强,富于探索精神,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目标充满信心。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作为教学的主导因素,教师和教材对于“两课”可以说是苦口婆心。但是事与愿违,从教学效果来看离我们的期望值太远,“两课”教学中经常遭遇学生的排斥情绪。学生自主的思考使他们不会直接地接受“两课”课堂的内容,而要寻找自己的答案。但他们希望得到的答案不一定是我们“两课”教材中宣扬的观点,而是先入为主地希望找到对他们自身偏好理论的附和。虽然“两课”和学生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但对待某个问题上,两者的结论却未必一致,这就造成了“两课”教师和教材与学生的分离。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任务巨大而“两课”教师队伍素质偏低。近几年来高校“两课”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明显提高,但同专业课教师相比,学历和学位层次仍然比较低。这支队伍的教学理念缺乏科学高度,教学手段缺乏现代创意,教学技能缺乏看家绝活。不少高校的“两课”教师由行政人员兼职,或者由其它课上不了的教师承担,“两课”在学校成了帮助解决剩余教师的课程。实际上这些未经过专业训练,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欠缺,课堂驾驭能力低的教师,很难胜任“两课”教学。
  (三)时代发展突飞猛进而“两课”教学内容相当陈旧、新时代大学生标新立异而“两课”教学观念和方法落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时代感,不贴近生活,说教成份多,可操作性内容少,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消化、感悟教学内容,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内化”与“外化”,因而学生认为政治课就是“假、大、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是一种“我教你学”的单边施教模式,单向地灌输思想政治理论、道德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够。教学手段落后,一支粉笔、一张嘴,单纯枯燥地说教。
  
  二、扭转“两课”在高校中的这种尴尬处境,进一步提高“两课”的实效,应在提高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实现其教育目的。
  (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两课”教师的执教能力直接关系到“两课”教学的实效性,高校应提出科学的“两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严格执行,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踊跃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加强学术研究,坚持以科研促教学,坚决杜绝科研与教学脱节的现象。
  (二)深入研究学生和认真研究教材
  在“两课”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必须改变只注重研究如何讲清讲透理论知识的传统做法,而要既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又研究教材的理论知识如何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
  深入研究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为自己定位,成为强者,体现自己的价值,是当代大学生思考的主要问题。他们的切身利益,主要是如何使自己成长成才,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他们特别关注就业去向,把主要精力用于有利就业的专业课学习和外语水平的提高。一些不太重视“两课”学习,认为是身外之物,与己无关。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两课”教学就要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让他们感到学习“两课”理论知识对自己有好处、有帮助、有作用,对提高思想觉悟和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有实际意义。
  认真研究教材。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在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密切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到理论知识同大学生切身利益和关心问题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弄清哪些理论知识能够和大学生的哪些实际能够联系起来,要心中有数。经过研究探讨,我们会发现,“两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综合素质提高是紧密相关的,在本质上是可以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只是原来我们没有按照这种思路进行认真思考,以至于只注重脱离实际地讲解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两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观念上,要由“教师本位”向“学生主体”转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实行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教学模式由“传授型”向“研讨型”转变,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在“两课”中开展案例式教学、专题讲座、参观调查、主题发言、对话、讨论辩论等教学形式,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如对“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社会调查”、“道德观察”等栏目的一些涉及政治、法律、心理、伦理道德的案例,或学生身边的各种案例进行分析,让大学生感受生活,学会生活,把“教知识”与“教思想”有机统一起来,使德育入耳、入脑、入心。另外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学会使用电视录像、幻灯、投影、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媒体,使教学内容新颖、教学过程图文声像并茂,提高“两课”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效果。
  (四)加强“两课”的实践环节,改革“两课”的考核方式。“两课”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它的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而是需要真正内化为良好的品德,外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所以,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学生能够深入社会,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突破课堂教学和书本在时空和信息广度上的局限,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应根据学生平时在讨论、演讲、调查报告等方面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还可设置一些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考察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否按照国家、社会、道德伦理的要求去处理,如果能够这样做,就说明我们的“两课”教学是成功的。
  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的浩大工程中,“两课”教育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高校“两课”教师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勇于创新,在不断塑造新的自我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断构筑我国人力资源的万里长城。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 16 号)
  [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61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