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新课标下的生物探究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洪梅
摘 要:有效探究学习,是生物学习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是从搭建探究平台、给学生探究空间、帮学生作出假设与猜想、开展研究课题和交流探究的收获等五个方面来浅谈一下自己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有效探究 探究平台 探究空间 假设与猜想 研究课题
一、帮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练就探究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曾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罢了。”可见,在生物学习中,有怀疑才会去思索,有思索才会去探究,然后才会有所得。另一方面,“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提问。”(肯尼思.H.胡弗语)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任务观点,比较肤浅,不着边际。因此教师要及时调控,要善于把握学生们思维火花闪现的瞬间,使它燃起智慧之火炬,久而久之,学生们便具有善于疑的能力,能提出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例如在“生物与环境”一节的教学时,我出示这样一则资料:在瑞士,银灰狐是在每年的1月至2月进行交配的,有人将银灰狐于12月初从瑞士运到南美的阿根廷饲养,发现银灰狐要到第二年的8月开始交配和繁殖。随即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度里银灰狐交配和繁殖的时间存在差异呢?”在回答中,学生一般都认为,阿根廷8月的气候与瑞士1月至2月的气候相似。这样的回答应该是对的,但这种回答跟这节课的关系不大,不过它体现了问题的隐蔽性。如何与生态因素联系起来呢?到底是生态因素中的什么因素呢?这一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阅读课文内容。他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态因素,接着探讨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样,把本来教师要讲的内容,转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以后,小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最后各小组派代表阐述其观点:有的认为温度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影响,有的则认为是光照时间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的影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生物问题情境为媒介,以学生探究为中心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
二、给学生充分探究的课堂空间,保证探究有效实施
生物新课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及自主表现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立思考、联系实际,在创新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如在一次生物优质课评选中,有位老师执教的“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由学生先演示并观察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的实验,然后学生提出有关植物呼吸作用的问题,继而教师出示生动有趣的资料“会发热的植物”,为学生提出合理假设作为依据,师生整合这些零乱的信息后,学生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来寻求假设的合理性。
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自主寻找方法,自主探究思路,自主解决问题。教师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生正随着探究实践的不断展开和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由肤浅、幼稚,逐渐走向深刻、成熟。
三、帮学生做出合理假设或猜想,提高探究效率
假设或猜想是否合理,决定科学探究能否成功。在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意识到假设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根据生活现象或是一定理论资料进行分析得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一定的条件,辅助学生做出合理的假设有助于减少学生无谓的失误,特别是在课堂上有助于提高效率。例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很难知道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于是,我先给学生提供资料二则:①在美国东部,气温通常在0℃以下,有一种叫臭菘的天南星科植物,在繁殖期间它的花序比环境温度高出20多度。花保持温暖,花周围的积雪融化。②将一只重300克的苹果完全脱去水分,称其重为39.5克,再将一个同为300克的苹果放置三个月,再完全脱去水分,称其重量为38.5克。学生通过资料阅读,先进行理论探究,为做出合理的假设提供依据,进而就会兴趣盎然地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
四、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题”,增强探究体验
我校是农村学校,使我们农村的孩子真正学以致用,即使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也能对身边的生物现象进行探索,就必须使生物教学回归自然,将探索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一切课余时间。于是我决定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课题”的研究活动。整个过程的操作如下:
课题来源:紧贴现实生活的一些生物学现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课题初审→课题终审→公布课题。
如我班制定的以下探究主题:
(1)调查储存粮食的方法;(2)调查家燕的迁徙;(3)青蛙、害虫和农药三者关系的研究;(4)调查食品袋与环保问题;(5)化肥与土壤板结的调查。
课题研究:学生组成研究小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形成研究报告(论文)。
成果总结:小组总结→班级展示→同学评论→答辩会→评定成绩→结题。
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自然的各个角落取样、调查,为课题研究搜集丰富的材料。如有3位学生在研究“20年来家燕的变化情况”中,利用节假日走访了村里多户人家,对家燕的变化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画出了曲线并认真分析了家燕减少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研究性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强调超越课堂、超越书本,走近自然、走近生活、走入社会,在现实的自然情境、社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学习,使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五、让学生交流探究的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交流探究的收获,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在展示探究成果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和能力。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乘素质教育的东风,提高学生探究效率,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生物科学的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阳信镇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