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综合性大学公共音乐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素质的提升是近年来国家及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而各大学也通过开设各门课程来对大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学习音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公认可以培养人性情、提高人素质的好方法,因此,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音乐教育,公共音乐课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但这一课程在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及如何解决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公共音乐课;问题;对策
  
   一、综合性大学公共音乐课存在的问题
  1.公共音乐课所处地位尴尬。音乐课在小学到大学的课程中都处于一个不被重视的地位。小学的音乐课都是千篇一律的学习,教师机械的教唱一些简单的曲目,并不会注意到个体差异,不懂得因材施教。在初高中,音乐课基本属于从属课程,课时经常会被主要科目所占用。即使上课,音乐教师也只是选取一些简单的欣赏、评论等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对学生发展音乐技能所起的作用微乎甚微。大学公共音乐课的开展,使许多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有了了解音乐的机会,但是从小到大学校对于音乐课的态度,使学生认为音乐课对于自己就是消遣和放松的时间。公共音乐课的功能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它不仅没有使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所提高,反而是对师资的一种浪费。
  2.大学生对公共音乐课的理解存在偏差。这里所说的偏差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认为通过公共音乐课的学习可以在音乐的某一方面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来说,都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领会这一学科的所有知识,必须经过长期系统的学习才能对该学科有所了解,直至掌握。对于那些仅想通过公共音乐课的学习就使自己的音乐能力有大幅度提升的同学来说,这种现象会影响到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另一种则认为公共音乐没有任何价值,学不学无所谓。其实质也是由公共音乐课的学科地位不高所引起的。音乐课长期的不受重视,导致学生们认为音乐并不能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益处。
  3.教师对待公共音乐课的态度消极。一般从事公共音乐课教学的教师都是有音乐专业技能的。他们平时面对的是本专业的,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上起课来就很得心应手。而面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教师本身的积极性就有所减少,甚至有时候觉得上课蒙混过去就可以,学生并不是很懂,而且也不一定想懂。因此就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教师不认真教,学生学不会就不想学,学生不想学,教师就更不喜欢教。长此以往,公共音乐课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所谓的开设艺术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也成为了一种空谈。
  二、解决综合性大学公共音乐课问题的对策
  1.优化公共音乐课的课程结构。目前,普通大学的公共音乐课基本都是采用讲授为主,而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少之又少。音乐是一门结合了理论知识、感官感受、实际技能操作等多方面的学科,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来学习音乐,就不免使音乐狭隘化。而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实现音乐实践活动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己讲授、选择有一定音乐功底的学生进行表演等方式来使课堂的活动性增强。公共音乐课应以学生欣赏为起点,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随后要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教育,能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校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应不时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多组织一些社团活动来使学生学有所用。现如今的大学有很多已经初具规模的音乐团体,这些团体要在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接纳新学员,而招纳标准也要不断地调整,以使团体的水平不断上升,同时也会激发学生提高自身音乐素养的热情。
  3.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改进教学设备。公共音乐课的教师不同于音乐专业课的教师,只从事专业技巧的教授,单一性很强。公共音乐课的教师要求知识面非常广泛,不仅要对自己所教专业课的知识熟练,更要对其他专业,尤其是音乐赏析、音乐审美等方面进行学习。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单纯的讲解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学生也无法体会到音乐的真正美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成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因此国家、社会、学校都应密切关注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以使大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姜文峰,梁丽.当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J].大众文艺,2009(3).
  [2]石磊.对高师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大众文艺,2009(1).
  [3]吴晓.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初探[J].艺术教育,2009(2).
  [4]刘靖华.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创新[J].艺术教育,200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75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