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湖南花鼓戏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乐坛上一些优秀的歌唱家自小就接受过湖南花鼓戏的学习,这一遗产亟待保护和发展。
  关 键 词:湖南花鼓戏 “颤”与“不颤” 润腔高腔
  
  一、湖南花鼓戏的历史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剧目约有400多个,曲调300余支。湖南花鼓戏源自湘南民歌,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再到整本大戏这样一个过程。按流行地区划分,湖南花鼓戏分为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按曲调结构和音乐风格,湖南花鼓戏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湖南花鼓戏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湖南花鼓戏曲调是采用各地山歌、民歌、哼歌为素材,发展为几个基本曲调的。应用到情节戏中以后,原始曲调发展成节奏不同、情感不同、适用于男女声演唱的一系列曲牌。前辈花鼓艺人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运用“一曲多变”的规律,创作了许多曲调和曲调发展的技法,如“变手法”“改尾巴”“换骨头”“翻上去”“落下来”等①,实际上就是通过转调、变调、改变调式、音程移位、节奏扩展或者压缩等手法,来创造和丰富花鼓戏曲调。
  
  二、湖南花鼓戏的演唱特点
  
  湖南花鼓戏的唱法特点可概括为“颤”与“不颤”。常见的湖南花鼓戏曲调有四类:川调、打锣腔、洞腔、反手洞腔。不同曲调的颤和不颤都不在同一个地方,颤的程度也不一样,各有其规律。例如,打锣腔中的5一般是稳定不颤或少颤,但在川调中是要快颤或中速颤的。湖南花鼓戏属于民族唱法,一般要求唱得清脆明亮,声音位置比较靠前。演唱传神,感情逼真,讲究口齿工夫;谨守字音,行腔细腻委婉,玲珑华丽。演员常运用各种技巧增加演唱色彩,用金铁霖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在演唱上使用真假各半的混合声”。②比如,《小姑贤》中有一段是小姑和嫂嫂的对唱,由于它运用了花鼓戏中两个专用的曲牌[花石调]和[烂扳子],两个曲调都妩媚秀丽、婉转动听,但由于这两个曲调在尾腔和过门上有差别,那么在演唱上需要使用技巧来表现不同的情绪。通过对比把小姑的天真活泼与嫂嫂的哀怨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湖南花鼓戏走向成熟
  
  湖南花鼓戏是以湖南各地方小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开始都以本地方言为主要舞台语言。解放后,我国成立了湖南花鼓戏剧院和长沙市花鼓戏剧团,舞台语言大都以长沙话为规范,但曲调不限于长沙花鼓,并从各大剧种中吸收了许多精华,如对演员的训练方法、表演程式、戏装道具的运用以及打击乐伴奏曲的运用等。语言的规范、人才的集中,为成熟的戏剧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花鼓戏剧作家深入民间,收集整理了各地有代表性的戏目,也创作了多部反映当今时代特征的花鼓戏音乐。于是,以长沙花鼓戏为主,湖南花鼓戏开始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湖南花鼓戏也开始走出国门。近年来,湖南花鼓戏用自己特有的文学语言、独特的音乐和紧贴湖湘生活气息的情节故事,创作出了一批现代题材的优秀剧目,如《郑培民》《老表轶事》等。
  
  四、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的融合造就了一批声乐人才
  
  湖南花鼓戏的主要舞台语言是长沙话,而长沙话有其独特的语音声调,除轻声外,共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和入声6个声调,比普通话还多两个。长沙话在日常生活中去声比较多,对于高腔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湖南花鼓戏以1、3、5、6为主要元素,其中1、3、5这三个音是学习声乐的人最习惯的练声元素,与科学的练声音程基本一致。在这种高腔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湖南出现了很多声乐人才,他们中不少是从接受花鼓戏开始的。从其成才规律看:花鼓表演专业有很强的师资队伍,在教学理念上对其他艺术门类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个性,启迪学生的“悟性”;教师教学多是口传心授,注重用花鼓戏“表演生活化”和“声腔民歌化”的特色熏陶学生,唱腔课要学会60个花鼓曲牌;戏课要学习20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角色;教师通过“唱、做、念、打、舞”的示范,让学生身临其景,乐于接受。当学生改唱民歌时,不仅是在演唱歌曲,更多的是在表演作品中的场景,是在扮演人物,是在演出一个微缩戏剧作品,也就更能把戏曲中的民歌特点发挥到极致。③
  
  五、对发展湖南花鼓戏的几点建议
  
  1.政府保护
  湖南花鼓戏和其他剧种一样,受到通俗等各种音乐的冲击,其市场文化已到了边缘地步。各地市花鼓戏剧团受经费影响,不断紧缩编制。湖南花鼓戏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引导人民对传承地方文化精髓正确认识。除了开设花鼓戏影视频道,还应加强对省、地、市花鼓戏剧团的建设,加快花鼓戏进中小学教材的进程,同时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艺术专业的建设,开设地方戏这一专业。
  2.加强人才培养
  受市场经济左右,一些花鼓艺人纷纷改行,坚持学唱花鼓的人越来越少。中小学生对湖南花鼓戏的认知、专业院校和专业团体对花鼓戏的创编和对演职人员的培养等都是刻不容缓的问题。没有群众基础,没有专业队伍,再好的剧种都有被淘汰的可能。花鼓戏要想跻身民族艺术之林,没有拔尖的人才和后备力量的储备是很难实现的。笔者认为,“在地市一级的高等职业院校设置花鼓戏等地方戏专业,同时与各地市剧团联合办学,来挑选和培养湖南花鼓戏的后备人才”这一做法,是较为可取的。
  3.加强曲目的挖掘、整理和创作
  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400多个,音乐曲调300余支,但真正流传开来的还只有《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等,还有大量的曲目尚未被人知晓。像《洗菜心》这样带有浓郁湖南地方特色的民歌也只有由王丽达等人演唱后,才得到流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湖南花鼓戏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也希望听到表现当今社会脉搏的新曲目。所以,花鼓曲作家应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新音乐元素,创作出反映时代律动的新作品是大势所趋。坚持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路子,湖南花鼓戏必定会推出更多更好的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新作品。
  
  注释:
  ①欧阳觉文,刘赵黥.花鼓戏唱腔名师指点.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②金铁霖.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探讨.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③王长红.湖南花鼓戏人才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艺海,2006(4).
  作者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159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