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礼制文化与中国古代服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文章概述了中国礼制文化的发展,分别阐述了礼制文化和中国服饰形制及中国服饰艺术审美的关系。
  关 键 词:礼制 文化 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禀赋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在世界服饰之林中独树一帜。汉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与孔子提出的“礼乐”是分不开的。而中华服饰形制之所以不同于西方服饰形制,中华服饰审美艺术之所以不同于西方服饰审美艺术,其思想来源可追溯到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延绵最长久的思想流派――儒学,而礼制,在儒家学派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饶宗颐先生曾指出:礼与乐二者所代表的人文观念,是东方精神文明的重要成就。礼,虽然不是中国文明所特有的,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具有非常独特、极其丰富的内涵。那么,礼是什么呢?礼所代表的人文观念与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有何关联呢?“衣裳是思想的反映”,对于礼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服饰。
  
  一、礼制文化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落后,人们对于电闪雷鸣等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因而产生了自我臆造的对各种神灵和巫术的信仰,而祭祀是表达信仰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在祭祀仪式中,由谁来主持仪式?谁能参加仪式?以何种顺序进行仪式?对这些祭祀仪式的规定就形成了早期的“礼”,并广泛流行于夏、商时期。到了周朝,周公将盛行于夏、商时期的“礼”加以改善,制定出了一套完备的礼仪规范,称为周礼。周礼的范围也从祭祀仪式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礼仪场合。此时的“礼”已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宗法血缘和伦理制度的一系列社会行为规范。
  周礼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为抽象的礼,这是作为一种观念而存在的。二为具体的礼,这是客观存在的各种礼仪形式,也是对抽象的礼的具体体现,有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西周这一套规范的礼制,被儒家圣人孔子视为理想的制度形态。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极力强调“克己复礼”,他主张的礼就是周礼。
  西汉,汉武帝接受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得原是诸子百家其中的一家的儒学,上升到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伦理思想。隋唐实行的并被以后各代所继承的科举制度,使得礼文化思想得到更广泛的推广,这一思想对中国各代文人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的。
  
  二、礼制与古代中国服饰
  
  古代中国是个封建伦理道德格外发达的国家,儒家的纲常礼教思想对人的束缚和限制特别严格,服饰作为社会风尚的表现,也深深地烙上了礼制文化的印痕。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为中国冠服制度的建立,包括服饰形制、色彩、配饰等物质层面上的内容。二为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1.礼制与古代中国冠服形制的确定
  从着衣观念上看,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强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由此可以看出,按照礼制的规定,人们必须穿与其级别、地位相符的服饰。在“礼”的规定下,周代一系列直接影响人们服饰行为的完备的礼制确立了。
  体现抽象观念的礼的具体礼仪分为五种,即: 吉、凶、军、宾、嘉。吉礼是祭祀日、月、星辰、五岳、山川以至四方百物的礼典;凶礼是对帝王诸侯丧葬以及天灾人祸的哀悼的礼仪;军礼是军事、军旅等场合所行之礼(如出师、田猎等);宾礼是诸侯对王朝见,以及各诸侯之间会盟的礼节;嘉礼是举行婚礼、冠礼时的礼仪。
  与五礼相对应,古代中国对上述各种场合的着衣装束也有相应的规定。祭祀天地,在宗庙要着冕服;朝会之时着朝服;从戎要着军服;遭遇凶事时,只能穿戴象征凶事的服饰;喜逢嘉事时,相应只能穿戴嘉事的服饰。五礼的服饰从款式到色彩在诸多方面都有差别,即使是同属一个礼类的服饰,也会因为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而彼此有一定的差别。人们在穿戴这些服饰时,绝不能越礼犯忌,否则“出礼即入刑”,“出礼”会受到“刑”的制裁。
  2.礼制对中国古代服饰色彩、图案和饰佩的影响
  传统服色,尤其是宫廷和官服色,是中国礼制文化观念在服装上的集中表现。古时,服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各阶层成员的社会标志,尊卑有别、等级森严,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约束。自隋代始,服色之制频见于史籍。隋文帝始制天子服专尚黄色,《唐书・礼仪志》记载:“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唐贞观四年颁布服色规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九品服浅青,庶人服白。以后各代对服色均有详细规定。自此,色彩纳入了礼制服装的范畴。
  最早通过纹饰和图案来弥补服饰简单的形制,以区别等级之不足的,当属装饰于冕服之上的十二文章。此外,从始于晚唐而盛于明、清的补子(一种在官服上绣织不同的鸟兽纹样来区别文武及尊卑),也是区别官衔的另一重要标志。
  可见,因为礼仪要求不同的人相互之间需要做出标志等级的伦理区分,这使得具有标志、区别便利的色彩、图案、饰佩等较多出现在了中国古代服饰中。
  3.礼制与中国服饰艺术审美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写到:“建立在中国传统礼制的基础和原则之上的中国艺术和审美,强调的是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这不同于西方的艺术审美。”(其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
  中国古代服饰与西方服饰的差异也由此而来。
  (1)构成形式:古代服饰结构平面化
  与西方服饰认为最能体现人体性感特征的服装才是最美的服装不同,中国的服饰美是“合礼美”,即只有符合礼制规定的服装才是美的。任何超越礼的服装,哪怕是多么的赏心悦目,多么的五彩缤纷,都是不允许的。着装不是个性的选择,不是灵性的体现,而是一种伦理的选择和政治的设定,所以我们在中国古代的服饰中找不到强调胸腰臀的、夸张人体性感特征的立体服装。古代服饰强调的是平面格局,直线造型,追求线条的流畅性、形象的完整性,注重政治、伦理赋予的表面象征。
  (2)构成观念:古代服饰强调衣料表面装饰,服饰纹样寓意化
  因为服装造型简单,服装在对美的追求上体现在强调服装面料、图案、配饰等方面,以这些丰富的要素弥补服装造型的单调。华美的衣料,繁复、巧夺天工的装饰技巧,具有明显的指引、寓意作用的图案和色彩构建了中国古代服装风格。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李当歧著《西洋服装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3]臧迎春著《中西方女装造型比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教师
  (责任编辑:轩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18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