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心灵奏响――《生命的壮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生命的壮歌》一课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动物逃生故事组成。
   “蚁国英雄”说的是一群蚂蚁面对大火的围攻,利用集体的力量奋力逃出火海;“生命桥”着重记述了一群无辜的羚羊面对狩猎队的捕杀,沉着冷静、团结协作,最终年青羚羊在老羚羊的带领下奇迹般逃生的故事。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极为相似。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的“崇高”――可贵的合作和大无谓的献身精神。
   教学中,我分四个板块进行:
   第一板块:激情朗读――释放生命的壮歌
   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的内涵。教学时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同时我提供给学生几组词串,第一组:葬身火海、束手待毙、肝胆俱裂。第二组:凌空腾起、秩序井然、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学生通过激情朗读,似乎把当时情景进行再现,使得老师和学生们的心都被震醒了。此时我没有任何特别的讲解,没有特殊的引导,更多的只是孩子们的读,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被课文的内容所感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读书的个性化也随之有了提高。
   【评】课堂上,就这样让孩子动情的读着,这是一种真情的释放。
   第二板块:个体感悟――静听生命的壮歌
   师: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动,把它划下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体会。
   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你找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动?再读一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动,使别人听了也深受感动。
   师:各小组推荐代表交流。
   【评】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细读探究课文,在书旁作一些小小的批注,实际上是一种智慧的生成和知识的建构过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选择性学习,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的表现。
   第三板块:全班交流――分享生命的壮歌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使我们深受感动。
   出示:“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生:我体会到老羚羊死了,因为老羚羊坠入了山涧,不可能生还。作者把老羚羊比作一只断翅的鸟写得很感人,小鸟没有了翅膀不能飞翔,就等于没有了生命,老羚羊笔直地坠入山涧,它的生命结束了,但它却给了年轻羚羊生的希望。
   生:老羚羊把生的希望留给年轻羚羊,年轻羚羊是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才获得力量,身体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得到新生。
   生:我从“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体会到老羚羊很伟大,老羚羊原本可以跃得更高,尽它最大的力也许可以落到对面的悬崖边,但是它却没有那么做。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边读边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互相交流,真不错,读书就要这样去读。
   生:我关注了“紧接着,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随机出示)
   生:我从“一队队”中想象到死去了许多老羚羊,不是一只两只,这些老羚羊死得很悲壮,一队老羚羊的死才换来另一队年轻羚羊的生。
   生:我读到“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时很感动,羚羊很有次序,一只接一只地跳,不凌乱,好像有谁在指挥似的。
   师:你能读出自己的理解不错,能否再联系上文想一想,体会体会呢?
   生:课文开头第一句话就写了“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有猎人的追捕,越是后面跳的羚羊越危险,“没有拥挤,没有争夺”也体现后面跳跃的羚羊的精神可贵。
   生:我关注了“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随机出示)一道道弧线,一个个老羚羊就这样坠入山谷,那是老羚羊的生命,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也关注了这句话,这座生命桥是老羚羊的生命铺成的,这座桥的桥墩是老羚羊牺牲了自己的身体,用自己飞动的身体搭成的,这是一座感动人心的桥,这桥上吹响的是一曲生命的壮歌。
   【评】课本是载体,载体资源只有和学生的感悟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成为一种创新的活动。
   第四板块:读写拓展――再现生命的壮歌
   课文每一处、每一段文字都在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灵,选取最感动自己的部分,写一写,写下自己的那份感动。
   一位学生写道:山涧上空,一道弧线的完成,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另一道弧线的完成,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新生。老羚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作桥墩,支撑起了小羚羊生命的支点,小羚羊由此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不仅仅闪现在我们眼前,更铭记在我们的心上。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悲壮,令我们终生难忘。
   又一位学生写道:猎人们看到这些小羚羊,想到了自己的孩子;看到了老羚羊,想到了自己。他们受到了教育,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他们不忍心再去伤害这些无辜的生命。
   《蚁国英雄》最后部分,“蚁团冲进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中这个省略号的讨论。冲出火围,冲进河流,蚂蚁们就逃生成功了吗?在河流中他们还会遭遇到什么?经过想象,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在孩子们的心中升腾起来。蚂蚁也好、羚羊也好,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无比珍重和热爱,才让他们有了如此的勇气绝地逢生,生命教育在文本的解读中不断深入。
   【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不是把学生封闭在课堂里和课本中,而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生命的价值,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心自然、关爱生命、促进人和环境的和谐,这样的教育才能可持续发展。
   《圣经》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始”;《佛经》说:“觉悟一切皆空,是智慧的开始”我要说: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始!
   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始。它意味着与生命对话。烈火包围之中的蚂蚁们能够“迅速地扭成一团”,团体突围;猎人包抄之下的老羚羊能够甘做“桥墩”,让小羚羊置死地而后生;那“肝胆俱裂也不言放弃”的蚂蚁,那“粉身碎骨也不束手待毙”的羚羊,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怎能不油然而生“敬畏生命”之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小学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2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