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
  
  1.理论课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
  (1)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优化调整
  原有教学计划中基础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工程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少,而且环境工程专业的某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环境微生物学等没有列入教学计划。为了能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更高的素质,更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在2001年,主要针对2000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两门主干专业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将“水污染控制工程”(48学时,第7学期授课)调整为“水质工程学-1”(40学时,第6学期授课,主要讲授水的化学和物理处理法)和“水质工程学-2”(48学时,第7学期授课,主要讲授水的生物处理法);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48学时,第7学期授课)调整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32学时,第6学期授课,主要讲授废气的吸收、吸附净化法)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2”(48学时,第7学期授课,主要讲授废气的袋式除尘法等技术和相关理论)。经调整后的专业课结构体系更加系统化和完整化。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体现出工程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环境工程技术型人才。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应该准确地反映出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这次改革,初步加强课程体系的工程特色,并且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内容,使我们的教学计划比较有利于培养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但是与教育部组织制订的《面向2l世纪新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仍有明显差距,为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03年又对教学计划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新修订的2003年教学计划中把原来属于“化学工程原理”课程一部分内容的“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32学时)单独设课,学时数增加到48学时:增设“排水管网工程”(32学时)限定选修课;增设“工程力学”(64学时)和“工程结构”(32学时)任意选修课。同时压缩了“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两门课程的学时数。通过这次调整,强化了专业基础课的地位与作用。专业基础课的强化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领域,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变换的需要,使学生具备不断自我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2)理论课内容的改革和教材建设
  在对课程的结构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后,所选用的教材及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教材建设,更新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删除不符合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陈旧的内容,及时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课程内容,给学生呈现科学前沿的东西,让学生随时掌握有关专业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目前本专业的教师已编写出版了《环境工程设计基础》、《建设项目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导论》、《环境保护》、《分析化学,等教材和参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水质工程学》等本科生教材,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2.实践性环节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
  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如何满足和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需求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原有课程体系对实践性环节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必要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实践既是理论与技术创新的途径,又是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实现其价值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所必需的方法。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环节的必要补充,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环境工程注册工程师的考试科目中有2/3的内容涉及到了实践性环节。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成为有实践能力善于创新的人才。
  (1)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2001年的改革中将原教学计划中“专业实验I”(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专业实验Ⅱ”(由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环境监测专业实验构成)调整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1”、“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2”、“水质工程实验技术-1”、“水质工程实验技术-2”和“环境监测综合实验”,分别独立设课。其中水污染控制工程新增实验13项(物化处理;过滤反冲洗实验、颗粒自由沉淀、树脂类型鉴别、强酸性阳树脂工作交换容量测定、强酸性阳树脂总交换容量测定、混凝实验:生物处理:SBR法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中环境因素的监测和菌胶团中生物相的观察、曝气充氧实验、生物转盘实验、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观测和运行、污泥沉降比(SV%)和污泥指数(SVI)的测定),将先进的技术成果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中,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改建6项实验,环境监测改建4项实验。
  又在2003年的教学计划改革中强化了课程设计环节,新增设“排水管网工程设计”实践课程(24学时):增设了“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实验教学内容(8学时)以及“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实验”(12学时)等,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在本科生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中增加了工程类课题所占的比重,以使学生更多地得到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
  虽然学校实验仪器、设备较多,可进行的实践教学训练项目单一,学生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训练。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合理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可以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一般都具有多环节、系统完整的工艺流程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全面性。把校外实习基地作为第二课堂,依托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工作、胜任新的工作。
  为加强认识实习教学环节、满足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的,经广泛调研、认真选择后,先后与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南宫堆肥厂、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日友好环保中心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书,作为认识实习基地,涵盖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研究方向。
  
  二、特色及实践效果
  
  1.特色
  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提高办学质量与社会效益,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体现出工程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性人才。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水、气、固体废弃物、环境监测等污染防治多方面知识。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 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
  
  2.实践效果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与实践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加强实践环节,形成实验教学、参观实习、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教材建设和实验课的改革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参观实习基地的建立使学生有机会深入生产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设计环节增强了学生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的能力,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了人才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的重视,对环境治理力度也进一步加大。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旺盛增长趋势,这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一方面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增大,另――方面竞争日趋激烈。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能代表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品牌的人才决定了专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虽然面临着各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但我们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使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而且就业方向大大拓宽,有设计院、环保公司、施工单位、环境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
  国家已开始实行环境工程注册工程师制度,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注册环境工程师专业基础课考试大纲差距较大。有些课程没有对在校本科生开设,这将使学生毕业后考取资格证书存在很大的难度。对照注册环境工程师的考试科目,将过去的教学计划中缺少的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环境微生物学等)补充进去,有利于毕业生取得执业资格,增强人才市场竞争力。
  (3)使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知名度显著提高,有利于专业的发展
  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已取得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资格,拥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被评为北京市品牌专业。使专业知名度显著提高,报考本专业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增加许多,同时有利于高级人才的引进。使学科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3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