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尝试是广大德育课教师面临的挑战性任务,是贯彻有效教学的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阐述了该模式在德育课程上的具体运用,并从学生的特点、参与度、体验与课本知识、社会资源和使用时间等方面强调了该模式运用过程中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德育课;体验教学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它的目标并不指向诸如高考在内的选拔评价式的教学成果,而是注重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启发,体现为职业素养养成发展服务的引导式的教学目的。
  但是,综观当前我们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现状,相当多的中职学校的教学方式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说教”,即直接告诉学生“这不能做、那不能做”。长期的实践及数据表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微乎其微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容易走向德育教育目的的反面。因为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教师的说教自然不会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则不会获得正确的评价标准。新加坡教育部品德教育顾问巴尔赫切博士说:“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而要改变人的思想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和重建他的是非判断能力。”因此,德育教学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应该和不应该”,而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意识的情境,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要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改变当前“只有管教,没有教养”的传统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达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目的。换句话说,进行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启动学生的情智去感知、参与、体验、领悟和内省,实现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内化过程,是一种变“书本化”为“人本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并非从根本上反对知识论的传统道德教育,而是一种扬弃与超越,寻求一种新的“视界融合”。它更加突出道德教育的自主性、情境性和生成性。它不仅注重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诱导和激发,以及情感和认知的涵容互摄,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道德觉悟能力和道德境界,实现道德教育的“应然”价值。正如胡绳在《想和做》一书指出的:“人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可见,要增强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其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德育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主体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以自主独特的方式认识、思考、体验、感悟周围世界,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因此,在实践运用上要突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大方面启发、引导体验。
  1.在教学内容上突显“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启发感悟体验。
  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材。它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主要内容,但不应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在德育课教学中,为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例如,在讲述“职业能力的形成”时,笔者结合很多学生只看到成功人士成功的结果而很少了解其奋斗过程的实际进行教学。笔者先让学生谈他们所熟知的比尔?盖茨、成龙、李嘉诚等名人的事迹,然后利用现代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编辑的视频资料“成功的背后”,把德育内容形象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了解盖茨、成龙、李嘉诚在奋斗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的历程的真实情境。学生在这逼真的情境中对职业能力的形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认识过程。在学生对情境进行体验,受到心灵震撼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成功的原因何在?我们烹饪和导游专业相关职业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有哪些?你是否具备?有何差距?如何提高?学生在讨论中思想碰撞,认识到只有从基础工作做起,注重平时积累,才会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获得事业的成功,从而自觉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笔者一般采取引导学生“读书、看报”的方式实现。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有目的地为学生选择有关的阅读资料、书籍和指定每周的看报、点评时事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彼此间的距离拉近。而把学生自发形成的意识情感与课堂上由教师创设的情景氛围内外结合,以此有效地达到共鸣体验,从而理解领悟德育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内容突显体验特点上,笔者还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存在的问题和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困惑等生活实际,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到情境中“亲心”体验。这样使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让他们感到德育课亲切、实际、可信、可行和适用,从而喜欢学、主动学。
  2.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体验式教学模式除了从教学内容上创设内容和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外,还注重从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直观感受、角色模拟、动手操作、师生角色置换以及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尽可能把德育课中抽象的知识还原成事实,让学生面对需要而进行思考、操作、论证、讨论、合作,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真正感受到感情与思想的萌生、形成和交流的过程,感受到引人入胜的探究过程,从而使教和学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中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共同发展。笔者在近年的实践中,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体验式方法。
  第一,直观感受型。教师从教学的内容、特点出发,设置能激起学生内心感情冲动,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可以借助直观的音像、诗歌、小品等形式。操作步骤一般为:选择材料→呈现材料→设疑→讨论→感悟。
  第二,角色模拟型。在教师的指引与伙伴合作的帮助下,通过活动获取丰富的情感和道理。这种类型常用于模拟的招聘、法庭审判等课例教学中。操作步骤一般为:收集、整理背景材料→设计情境→分配角色→明确任务→活动体验→讨论反思。
  第三,动手操作型。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做中学”,让知识与学生的动手操作交织在一起。这种类型常用于图表、课件制作和收集资料中。操作步骤一般为:提供操作内容→操作体验→总结操作方法→成果展示→交流感悟。
  第四,师生置换型。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针对某一符合学生兴趣、技能水平的内容,在与同组其他同学的合作探究后,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由学生讲课。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体验一下讲演、互动的滋味,满足他们乐于展示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加深对教学内容的体会与理解。这种类型多用于符合学生某一兴趣和技能水平的内容。操作步骤一般为:确定教学内容→选拔老师→讨论确定教学方案→讲课→总结。
  第五,社会调查型。教师指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一定的主题或问题参与广泛的社会调查,学生从调查中感悟,并亲临现场用自己的感官占有第一手资料,去认识周围的对象,体会探求知识的乐趣,亲身经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地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能让学生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地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最终融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操作步骤一般为:制定调查计划→问卷、走访调查→召开分析讨论会→总结、展示成果。
  
  三、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际效应普遍地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在一定程度上,该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了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最大化。然而,运用该模式,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因为不同学生的社会阅历有很大的差异,情感生活体验各有千秋。教师应鼓励学生把个性的体验展示给大家。在教学中,要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在体验性目标设计上关心学生的需求和情感,并在活动内容选择上,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尴尬境地;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愉快、成功感以及理智感等;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自尊、公平和公正。因此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教学气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 注意学生全方位全员参与。
  学生个体全方位参与,是指该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充分、恰当地调动起来。学生在学习体验过程中,用脑子思考,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嘴巴说话,用双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自经历,用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全员参与,集体合作与交流,集体的“活动与实践”“考察与探索”以及“经历与体验”。
  3. 注意体验与课本知识相互协调。
  从教材角度看,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的经验,个人的兴趣、爱好、愉快、成就感应为学生个体文化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学生生活在他所未知的世界万物之中,无法事事直接去体验,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体验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说,要把学生直接经验的改造,间接经验的整合转化为学习的素材,内化和升华为学生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注意体验与社会资源相结合。
  体验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社会的熔炉中获取更多的营养,在体验中促使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教师可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如纪念馆、博物馆、文物馆等,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中优良的品质和存在的问题,体验正反两方面,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培育健康的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 注意体验活动时间的适度有效。
  每一个体验活动的基本环节为情境材料的呈现―问题的提出―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的点拨提炼等,要顺利完成决非易事,如果教师把握不好时间,要么是预设的活动环节未能完成,要么是活动操作频率过快,活动不充分,活动高潮未能有效体现,所以,从教学实践来看,一节课的活动环节一般在1~3个为宜,这样每一个活动环节都有相应的课堂时间,能让学生比较充分地活动并发表意见,真正让学生获得体验,促进德育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四、结语
  
  中国有句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人生经历而言,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是最难忘的,所以,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尝试是广大德育课教师面临的挑战性任务,是贯彻有效教育的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更是时代的呼唤。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能把小课堂变大,变活,变新,能够把学习、研究、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它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快乐,进一步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它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帮助,更符合教育的本意与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广州市旅游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7).
  [2]卢家楣主编.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石鸥.在过程中体验――从新课程改革关注情感体验价值谈起[J].课程・教材・教法,2002,(8).
  [4]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陈旭远等.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4).
  责任编辑朱守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8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