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 健

  摘 要:通过对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通知》精神的理解和对全国九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的分析比较,提出了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即:保证公共课程,整合专业主干课程,压缩必修课程,加强选修课程,突出学校特色。
  关键词:课程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比较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066-02
  
  课程设置是课程方案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课程设置是学校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师资水平,体现地域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和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的保证。因此,在各专业课程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校落实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质量。
  
  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教学三个部分。必修课包含公共课(政治理论课、工具课)、专业课。选修课包含专项主修课和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实习、劳动、毕业论文等。由于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相对较为集中,又有一定的机动性,各校的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只对各类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
  笔者以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通知》为主要依据,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9所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课程方案的各类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公共课程的开课门类、学时数以及所占课程设置的比例
  公共课程一般包括政治理论课和工具课两个部分。在所调查的9所体育院校中,公共课程基本上都是按照教育部所规定的开课门数开设的,课程的开课门数大致相同,只是在安排教学时数上和所占比例上有所差别。公共课程的平均教学时数为649.2学时,公共课所占教学总时数的比例为21.7%~26.1%之间,平均值为22.3%。统计显示,公共课的课程设置基本遵循教育部关于课程设置的统一要求,授课的教学时数相对比较稳定。
  2.专业基础课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课程设置的比例
  专业基础课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和基本技术课程。有4所院校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时数超过基本技术课的教学时数。有1所院校基础理论课和基本技术课的教学时数持平。有4所院校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少于基本技术课的教学时数。总体情况是基础理论课程占48.2%,基本技术课程占51.8%。
  3.专项主修课程的学时安排
  专项主修课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入学时所考的专项或个人的需要为达到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开设的课程。专项主修课开设的课程门数可以表明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状况和地域特色。专项主修课教学时数的多少可以反映学校在“专”字上的投入。9所院校中,在专修课上投入最多的是648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3.4%;投入最少的是21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8.6%。专项主修课程是各个院校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上差别较大的一项课程,体现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认知的差异,即是以培养“专才”为目标,还是以培养“通才”为目标。
  4.选修课程的学时安排
  选修课是各个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差别最大的一项,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最少的是21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9.1%;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最多的是848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9.7%。选修课的开设表明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办学的实力,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确定。它体现出学校是否能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5.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比较
  从各个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看,学科课程占55%,术科课程占45%,学科课程高出术科课程10个百分点。这表明现代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更加注重理论教育和通识教育,注重对学生思想认识和健身理念的教育,淡化了体育运动技术的竞技能力培养。
  
  二、结论与建议
  
  1.比较的结果与分析
  对照教育部《通知》精神,通过对全国部分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分析比较,总体上可以看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的比重
  必修课与选修课实际上标志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一个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越是单一,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就越多。但当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时,选修课的比重就得相应地增加,充分体现出课程方案的发展趋势是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越来越大。选修课学时的大量增加,既保证了学生所学选修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保证了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机会,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2)加强专业学科课程,相应减少术科课程的比例
  基础理论知识是一切专业学科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接受和处理知识经济时代巨大的信息量。学科课程的增加,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可以引起学生对学校体育研究的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术科课程比例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和技能,相反的是在普遍掌握“技能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学生技能。在课时安排上,术科课除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必修外,其他的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各个学校还可以因地、因校、因人制宜,灵活多样地开设各类课程,各个学校可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充分运用各校独特、宝贵的教育资源,建设本校课程,形成课程特色,为社会培养特色人才。
  (3)开足选修课,增强适应性,提倡课程小型化
  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又要适应知识化和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需要,以应对21世纪对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挑战。在培养模式上要从过去以培养“体育专才”为目标向以培养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的“体育通才”。转变选修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改革是体现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和重创新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规格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新型的知识体系、扎实的专业技术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这种选课方式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了条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了过去所培养的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状况,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发展个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新世纪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解决有限的课时与无限的知识之间的矛盾,就要求各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减少课程分量(即每门课的教学时数),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了解各种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而且可以避免课程内容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因此,开设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小型化的课程,是妥善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
  2.建议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保证公共课程、整合专业主干课程、压缩必修课程、加强选修课程、突出学校特色等,因此建议体育院校在修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保证公共必修课程
  根据各个院校此类课程的开课情况,公共必修课的学时数一般控制在总学时数的20%左右,课程的门类也应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
  (2)整合专业主干课程
  增加理论课学时,丰富理论课内容。在原有理论课的基础上,应增加实用性强、传授简单、具有趣味性的自我调节身心健康方面的内容,增加时事性的体育动态消息等,使体育理论能应用于实践,并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终生受用。在教学内容方面特别要注意应增加一些生活中所需要的应用技能,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与未来职业相结合。
  (3)压缩必修课程
  在原有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必修课程的门类,在课程设置上相对保持必修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课门数,一些必修课程可以改为选修课来开设。在教学时数的安排上可适当压缩课程的教学时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削减课程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以此实现缩减必修课程的总学时数的目的。
  (4)加强选修课程
  增加选修课程项目和选修课的总课时量。一是可将缩减下来的部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使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以提高运动水平,获得学习兴趣。二是积极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也可以采用适当减少现有选修课的教学时数,来增加新的选修课程。特别是旨在提高学生生存本领和喜闻乐见的深受学生欢迎的项目方面,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
  (5)突出学校特色课程
  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地域、民族特点,增加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如:地域优势、师资优势、办学条件优势等)开设特色课程。通过特色课程扩大影响,寻求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宗琦.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季克异,黄汉升.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实证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吕增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