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实践”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牛雪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观逐渐进入教师认知领域。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那么对数学课程的要求更是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对数学课堂在结构、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堂有了不同程度创新和突破。
  我在数学课堂不断实践中,也积累了自己一些较成功的做法和体会。
  
  一、让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自信”是人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自信”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首先引导他们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相信“我能行”。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有的学生再信心十足,最终也成不了数学尖子。数学老师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不能用一把尺子评价,更不能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孩子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需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就应该承认他是能行的。有的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了60分,我却像对有些学生得了100分一样为他感到高兴,给予表扬。教师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才能看到孩子们在数学中的点滴进步,才能真正鼓励孩子们都说:“我能行”。
  
  二、让学法指导调控课堂
  
  课堂上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要想在原有水平有所提高,这就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是最清晰,思维活动也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恰当的数学方法。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法不再体现在教师“讲、传、说”,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在课堂上经常对同一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最后选择最优方法。长期下来孩子们不但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而且也逐渐学会选择最优办法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我会让孩子们大胆提问题,因为问题也是兴趣的资源。但老师要对问题分析,把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堂研究的对象。这样老师就起到指导调控课堂的作用。从而我的课堂模式基本可以说是:问题目标引领――自学调控――类化反馈――总结经验。
  
  三、学生是课堂的“小主人”,把课堂的时空交给孩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放录音不是教学,教师讲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因此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应是学习者都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我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小主人”意识,课堂上让孩子们大胆地提问题,能积极思考问题,会交流讨论问题,从而能自己解决问题。孩子们在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获得心智的发展与提高。
  
  四、让习惯养成永恒
  
  当孩子们在兴趣的引领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良好的习惯也会随着教师课堂形式转化而养成。例如:我在课堂上的“三话”要求,要求孩子们说完整话,说数学话,说准确话。还有“三看一转换”,要求孩子们看老师、看黑板、看同学,并且能很快转换等等。当这一系列良好习惯成永恒,课堂效果也随之大大提高。
  以上是在听取专家报告,与其他教师讨论,以及在学习相关理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后产生的思考,可能不尽完整、成熟。但一堂课重要是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多少启发,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坚信,只要广大教师不断创新、实践,新课程理念会大步走进师生生活,走进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昭示其生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