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白山 马申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兼职教师制度的建立,是实现培养目标和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探讨适合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为高职院校在学科、专业以及课程体系上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兼职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111―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无论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还是在兼职教师制度的建立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有鉴于此,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制度的建构,为高职院校在学科、专业以及课程体系上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培养“顶天立地型”人才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各个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任何专业人才的培养都不存在一成不变、始终如一的唯一理论和方式,任何学校要想健康发展都无一例外地与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文化背景及其他环境条件紧密相联。21世纪,我们面临着知识经济最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经济形态。高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是巨大的,社会上会出现许多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理论、企业文化,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市场与企业环境更为复杂,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其实质体现的正是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才。社会需要人才,然而需要的绝不是“高分低能”人才。要求未来的企业人才除具备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积累,而更加强调的则是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
当前,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弊端,即使学生理论学习很好,研究方法的掌握也符合学科的要求,在理论和方法上是“强者”,而在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时却方法不多,感觉理论和实际距离较远,企业感觉毕业生能力不足反而不如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中职学生。究其原因,其中该专业建设的指导思路是个重大的问题,特别是其实践环节建设不足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此,构建高职院校“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校品牌专业发展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顶天立地型”人才结构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所用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研究当今社会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同时其人才结构的实用性毋庸置疑的,只有把理论与实际企业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只有把理论知识和方法紧密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只有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不断领会理论研究的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有所创新,才能具备领导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强实力。
从现实情况看,高职院校“顶天立地型”人才结构主要是从学生的知识结构角度来分析该学科的人才结构模式。其中“顶天”是指该专业培养的学生要能够了解前沿性的知识能力,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基本上属于理论上的学习和创新方面;“立地”是指要能够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立足现实的应用。就是要把该专业前沿的理论和方法用于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把理论学习知识应用于企业的现实之中,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造福民众,服务经济社会。
三、高职院校“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得以进行的。很多教师自身就是出身于学生、学者,多数来源于院校和科研院所,较少来自企业,多数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具有先进性,但是缺少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就是说在理论教学和研究方法指导上具有“先进性”,培养的学生“顶天”方面较好,而在“立地”方面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局面。这是因为一方面很多教师接触企业的频度不够,对于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接触企业的机会不多,忙于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十分突出。
高职院校“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上要突出强调“立地”方面,就是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企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当地国民经济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企业发展的理论,通过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的指导在企业中寻找现实问题,防止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出现的“假、大、空”现象。
四、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制度的构建
高职院校培养“顶天立地型”人才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就是通过在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遴选“社会型”教师,弥补大学生能力方面的缺陷,由学校根据一定的原则为大学生配备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研究实践经验的教师,在理论和方法上提高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另外,在社会上按照一定的原则选择兼职教师,通过兼职教师制度的构建使得大学生培养的实践路径建立起来,为大学生了解企业现状、分析企业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为此,兼职教师制度的建立应着重考虑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兼职教师选择的原则;二是兼职教师的条件和标准;三是兼职教师的职责和权利;四是兼职教师和本校教师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关系。
五、兼职教师制度的建立为“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一)兼职教师制度建立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制度的建立可以实现多赢目标,具体表现为: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产学研脱节的状态,达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目的;同时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把先进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的实践管理中,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显示学科成果巨大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为企业服务的目标,同时通过实际操作也可以为创新理论和方法提供基本素材;对于企业来讲,人才始终是他们的战略之一,如何选择人才却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非常困惑的问题,他们通过市场招聘的方式,招的人不一定是企业自身要求的,而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又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因此交易成本很高。通过构建兼职教师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用人的适宜性,避免出现双方博弈的副效应;提高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社会兼职教师制度的建立,鼓励学校教师与企业家交流,从实践中掌握学校各专业发展动向,敦促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二)兼职教师制度是实现高职院校“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有效路径
构建兼职教师制度模型就是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既通过“顶天”教学过程实现学生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提升,达到国内前沿的水平,这是现实中做得很到位的地方。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出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生毕业课题设计往往出现“假、大、空”的局面,甚至是“假题假做”,言之无物,理论水平和方法看似很高,但是解决现实问题不够,甚至与现实的需求脱节。通过兼职教师制度的建设,可以实现“立地”教学环节,通过兼职教师为学生指导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由学生实践环节到企业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把学习的书本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实现“真题真做”,对企业来讲解决现实问题的针对性更强。真正把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解决企业现实问题。
总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制度的构建,搭建了大学生与企业的沟通平台,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推进学生与企业的有机联系;通过企业了解学生、学生了解企业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李中国,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继续教育研究,2010,(8):91-93.
[2]高学强,对高职院校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深层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153―154.
[3]王白山,高职高专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4):90-92.
[4]谈征宇,浅探高职师资队伍管理新模式[J],职教论坛,2009,(2):1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