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及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小瑜

  摘要: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开放程度上、校企合作程度上存在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服务意识、能力提升、教学模式多样化方面有待改进。
  关键词: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借鉴
  中图分类号:G40-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153-03
  
  一、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比较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培养规格趋同性、培养模式多样性的共同特征,而在办学开放程度、校企合作程度等方面又存在明显差异。
  
  (一)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五种:第一,双专科学历制。双专科制是指学生适当延长在校学习时间以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获得两个专业的专科学历证书的教育模式。借鉴本科院校的双学历(位)制,实行双专科学历制,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尝试。第二,中外合作培养。中外合作培养是指在中国境内引进国外资金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管理机制,聘用国外教师授课,颁发国内、国外学历证书的培养方式。第三,选修课制。选修课制是指构建与各专业职业能力要求相对应的职业能力课程群,让学生自由选读。《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出台之后,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发或引进面向不同专业的各类选修课程。目前,选修课制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处于经验积累阶段,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第四,校企合作模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是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工学结合的形式,进行产学合作。通过双向参与、顶岗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第五,宽、强、重、图等模式。宽、强、重、图等模式就是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行业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强化做人(人格素质)的基础和强化做事(职业能力)的基础;突破常规的实践教学,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增加学科的技术含量,体现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强调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具有自立的意识和跨行业、跨国界创业的能力,促成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如下十二种:第一,双元制模式。该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目前,德国有55%的学生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是指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由学校中的教师和企业中的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职业教育,但以企业办学为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并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制度。第二,CBE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这种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由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课程开发表,即能力分解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最终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第三,TAFE模式。该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按照经国家培训局(ANTA)批准的能力标准开发课程,这种课程经认证和注册,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培训与教育,按照能力标准评估所规定的评估指南对学生培训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并对评估合格的学生颁发准备就业的国家资格证书。在该模式下,学生来自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在职人员,毕业生可进人大学攻读学士学位,也接受普通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以获得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提供灵活的多级证书,以利于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及分段提高;重视实践教学。第四,专业主辅修制。专业主辅修是指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基础上,根据本人兴趣及发展需要,选修另一专业,并在规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获辅修证书。最早采用主辅修制培养模式的是美国本科院校,很快被引用到其他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并逐渐形成实用而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五,选修课制。选修课制是比较灵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国外诸多高职院校进行选修课制改革,其特点:一是选修课程内容丰富,选课机制灵活,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自主选择课程;二是选修课学分互认和转移。第六,开放式培养。开放式培养是国外高职院校办学功能多样化的主要特征,并广泛适用于在读学生和在职人员。以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技术与教育学院为例,它每年提供专科文凭及证书进修课程、职业培训课程、个别选修职业培训课程的预备课程、辅助补充课程等多达1000多种,并采用全日制、半日制、夜修制及函授制等多种形式教学。第七,综合专业培养与综合培训。综合专业培养指专业综合化,是为适应职业分工向综合化趋势发展而进行的相关联的专业之间优化整合的过程。如澳大利亚高职院校将生产职能与工艺过程相近的传统工种重新组合成新的工种,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覆盖面拓宽,从而达到提高专业设置的综合效益的目的。综合培训一般采取跨专业的综合性培训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通过微型控制器项目,使学生获得跨专业的基础知识;通过生产、装配和维修等灵活的项目练习,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通过处理实际中的用户订单,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的能力。第八,分层次培养。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专科层次的目标为培养技术员、领班、工程师助理和技术助理等;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为各行业的技术师层次的人员;研究生层次的目标则为各行业中的技术师长、正技术师等层次。第九,英国的“工读交替”形式。英国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在课程设置上普遍都采取了“工读交替”的形式。这种产教结合模式在学制安排上比一般学位课程和文凭课程多一年。多出的这一年用于工作实践,加强了产业界与教育界的联系与合作。学校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整个培训计划主要由教育部门制订。第十,美国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aca-Lion)模式。“合作教育”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工学结合模式。其实施办法是:大学生自入学授课半年后,便将企业的实际训练和大学的教学以两个月为期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集中到大学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计划。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类型有强制式、任选式、选择式等三种。在管理上采用集中管理、分散管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第十一,俄罗斯的“教学研产合作模式”。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为了解决劳动力需求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矛盾,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企业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为学校提供技术和经费支持。企业通过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

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第十二,日本的“产学合作”。日本产学合作在中等教育阶段的实施形式有双结合、三结合、委托培养、巡回指导、集体入学等形式。双结合,即定时制高中同企业中的职业训练机构合作;三结合为部分专业课在定时制高中,普通课在函授制高中,其余专业课与实习在训练机构;委托培养为企业录用的初中毕业生到全日制高中脱产学习;巡回指导是企业在职人员每周花一个白天、三个晚上到校学习,同时高中教师到生产现场巡回指导,确定学生的学分;集体入学指组织专门班级,企业内的初中毕业生上函授制高中,高中派出教师到企业集中面授。
  
  (三)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工学结合是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和必由之路。二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1. 共性特征分析
  (1)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趋同性。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传统的单一职业岗位不断衰退,新的综合职业岗位不断涌现,人们对综合知识的需求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国内外高职类院校为此积极探索和实施人才培养策略。中外高职教育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标准是基本相同的:能满足初次就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满足综合性岗位需求的复合能力,包括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培养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综合素养和综合意识,包括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身心素养以及法制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多样性。影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演变的因素,既包括教育价值观念、经济与科技发展现状、企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动态等外部因素;也包括教师群体、学生群体、教育改革动态等内部因素。在诸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均具有多样性特征。多种培养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可以同时并存,且不同程度地发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作用,但也有些培养模式在一段时期后所发挥的效果会逐渐弱化,如国外的主辅修制、国内的双专科制就面临这种境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种动态变化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
  (3)面向市场科学导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市场的特征。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技能性和技艺性。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因时间、地点而发生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高职所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社会需要何种人才,高职就培养何种人才,社会将新增什么职业,就相应开设什么专业。
  2. 差异性特征分析
  (1)差异性表现在办学开放程度上。办学开放程度高是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国外高职院校不但降低入学门槛,广泛吸收社会上失业人员或在岗人员,为他们的再就业或转岗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或综合技能,而且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实训项目、指导教师等,以提高自主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国内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刚完成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过渡,办学形式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学历教育、封闭教育的影响。这就使得我国高职院校对社会人员以及对校内学生的开放教育程度较低。
  (2)差异性表现在校企合作程度上。国外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程度高、效果好,在政府政策调控下,企业的需求、责任感与高职学院的使命结合在一起,共同构建了成熟的校企合作体制。德国双元制的成功,形成了“企业必须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职教观念,使校企合作更加密切;澳大利亚高职院校紧邻企业区,使校企合作更加便利。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通过产学合作、双向参与、顶岗实践,促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虽然政府积极提倡,学校热烈响应,企业却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二、启示与借鉴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是很成熟。借鉴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当地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各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从培养现状看,双专科制使学生可以接触和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法,为人才培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上没有形成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对如何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研究不够深入,出现“双专科”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准确,有的课程体系模式化等问题,可供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多。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加大技能训练力度,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加大实践课教学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特别是技能的培养上。教学、科研工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途径。学校在利用好校内资源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好校外资源。学校和社会有关单位可以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共同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三)转换教育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日本旅游专科学校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为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这种由“以学科知识教育为中心”向“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转换,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服务意识的培养
  “服务意识”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要的基本要求。日本旅游专科学校所开设的手语、帮助服务、人际关系、异文化交流等课程,潜移默化地将旅游行业中的服务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灌输给学生。这种在学校期间就给予学生一定的社会角色定位、真正理解和树立一定的服务意识的做法使学生能提前进入角色,缩短学校到就业的过渡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我国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出现定位不明确、眼高手低、对所从事的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等问题,正是由于缺乏服务意识。
  
  (五)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需提升的能力主要是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它不仅包括动手操作能力,还包括任何行业都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综合素质。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CBE和澳大利亚的TAFE等都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职业操作技能提高和失业人员技能培训等实际问题。
  
  (六)学、研、产、训的合作拓展空间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要充分利用学校、科研机构、产业(行业、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等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逐步培养动手意识及动手能力,生成和建构起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知识、技术创新及创业能力,使培养的毕业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七)多样化实用的教学模式
  日、韩两国虽然没有创造国际流行的职业教育模式,但都根据本国实际充分运用、创造性地实施这些模式,大大推进了两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国注重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在较宽的范围内选择课程,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发挥、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张德祥,等,德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1,(12).
  [2]曹晔,国外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比较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
  [3]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8).
  [4]周明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新论――素质本位理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5]姚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社科纵横,2007,(1).
  [6]叶广荃,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与借鉴[J],教育教学研究,200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2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