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本管理下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秀舫

  摘要:目前,校本管理正在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研究和实践的一大热点。在这一趋势下,教师作为实施校本管理的关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必须从原来课程忠实的执行者变成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课程的决策者,从学校组织工作的被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组织工作的设计者、决策者,从学校工作的评价对象转变为学校工作的评价主体。以上教师的转变都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参与决策”的意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
  关键词:校本管理;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1009―4156(2011)04―048―03
  
  校本管理作为“校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已逐渐纳入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校长的研究视野。我国的校本管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尤其是基于校本课程而提出的新型的学校管理模式。其中,教师作为实施校本管理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工作的决策者、参与者这一地位正在发生着相应的角色转变。
  
  一、校本管理的内涵与基本理念
  
  (一)校本管理的内涵
  有的人对“校本”的含义作了这样的描述:“一是为了学校,即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改进是其主要的特征,它既要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在学校中,即学校中的问题由学校中的人自己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究,解决问题;三是基于学校,即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又要从所组织的各种培训及开展的各种研究等方面考虑学校实际。”综合上述,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或校长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
  
  (二)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
  1. 权力下放
  权力下放是指把学校管理权从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放到学校,由学校自主管理。权力下放意味着教育决策权的重新分配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了传统的对学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方法,转而通过立法、拨款、中介组织、政策引导、督导、信息服务等各种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政府目标的实现和学校公正、合理地运用得到的权力。学校也改变了职能,由原来的执行机构转变成决策机构,享有了更多的权力,同时也必须为权力的使用及其结果承担更多的责任。
  2. 参与式管理
  参与式管理就是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校本管理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往往不是交给校长一个人,而是交给一个学校委员会。学校委员会由校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家长及社区成员组成。学校委员会的职能包括经费的预算、人员的选聘、课程的编制、教材的选择以及其他各种事务方面的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委员会的设立使学校内外各种成员充分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既保证了学校决策的科学化,使学校管理充分考虑到学校的特殊实际情况,又保证了学校决策的民主化,也保证了社会各层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
  3. 合理的激励机制
  校本管理要求改革激励机制,补偿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努力。在奖励机制方面,一些实现校本管理的学校通过采用拉大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是采取企业以能力为基础支付报酬的方法,而是给那些承担工作比较多的教职员工以额外的补贴。更多的学校却以其他方式进行奖励和补偿,例如,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提供参加周末、暑期培训的机会,提供休假、脱产进修的机会,用感谢信或在学校业务通信中给予表扬,在教师大会上或年末聚会、聚餐时表示感谢等方式对教职工进行有效的奖励机制。只有真正把教职工最急切的需要和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直接联系起来,才能提高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保证学校管理活动的高效、有序的运行。
  4.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长期的集权式管理方式一直把学生作为整个学校管理活动的对象,而应试教育又把学生当做机器来加以灌输,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的校本管理要求把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主人,要求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并作出自己的决策。因此,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就成为必然的事。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校本管理这一管理思想要求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师培训、教学计划等方面充分研究和考虑学生的作用和地位,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确实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只有充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宗旨。
  
  二、校本管理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从原来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成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课程的决策者
  我国长期以来课程管理体系采取过于集中的中央集权管理模式。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地位更多地表现为执行者,学校没有课程改革的主动权和自主权,缺乏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这使得学校的课程无法对社会的变化和要求作出快速的反应,造成课程缺少地方特色。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重新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进行划分,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的适应性。
  只有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决策,开发出来的课程才可能与学生的需要相一致,因为只有教师才是最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人,也只有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真实的体验,并根据现实情况加以调整,使课程开发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当中。参与决策就是发动教师参与校本开发的计划和重大决策的制订。计划是决策的起始环节。校本课程开发重大决策通过会议形式,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多数人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讨论和决策分析的权利。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清晰明了地接受该目标和决策,从而产生一种亲密感,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参与到校本管理的实践中来,使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成为全体教师心目中的蓝图和行动指南。
  
  (二)从学校组织工作的被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组织工作的管理者、决策者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科层式组织结构,即按照管理权限和责任将每个组织机构排列在不同的层级上,由低到高、权力逐级集中,构成一条垂直分叉如金字塔形态的权力线。其造成的影响是过分重视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教师和学生就被看做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机器和工具,主要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控制,这虽然有利于保证学校工作的秩序,提高工作的效率,但是,过分追求严密的程序和统一的标准会控制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使他们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丧失,沦为规章制度的奴隶,在繁文缛节中浪费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反而降低了效率。
  当前,我国学校管理改革运动随着校本管理的推进,校本组织结构开始从科层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结构的转变,促使学校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柔性系统,进行授权管理,使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全面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增加学校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在这个背景下,教师作为学校政策、措施的执行者,必须全面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当中来,参与到学校政策和经费开支、评估校舍、设备和仪器的需求情况的决策当中来。因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密切,并且有充分决策的信心和决心进行学校的组织管理活动。只有教师参与到校本管理的决策当中,才能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三)由学校的被评价者转变为学校的评价主体
  我国过去过于注重自上而下单向的行政意义上的评价。原来中小学教师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只是把教师单纯地作为行政管理对象,没有考虑教师的自身的重要性,这样的管理容易导致教师只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努力工作,或者只为了得到外在的名利而工作,而不是为教育本身而追求成功,进而形成不健康的工作动机。还让每个教师分别地对上级负责,缺少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学生、家长等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既不利于建立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也不利于建立团结合作的同事关系和相互激励的师生关系。
  校本管理模式是在行政意义上的管理基础上,并添加被评价者(学生、教师本人等)的参与及多评价主体间的多角度互动。首先,被评价者(教师)成为评价主体充分利用自身作为专业人员了解学校实际情况的实际,参与学校评价体系标准的制定上,掌握标准制定权,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评价主体,使学校评价工作真正地符合学校工作实际。其次,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应参与到学校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以教师的专业视角,保证评价工作按照既定标准,准确圆满地进行下去。最后,教师作为评价主体要加强自我评价。教师主体既然作为评价对象,理应进行自我评价,进行专业上的反思。因为只有教师最了解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反思。同时还要注意教师之间的互评、教师与校长之间的交流,这样才能增加自下而上教师与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等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建立团结合作的同事关系和相互激励的师生关系。
  
  三、教师角色的塑造
  
  (一)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以往的学校管理活动中,我国中小学校的师生一直充当着服从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从服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命令到接受校长的要求,我国中小学校的师生很少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喊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要求、实践自己的理想。这种“避世”思想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集权性外控式管理的盛行,其消极性有目共睹。校本管理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并能作出相应的决策,师生要转变观念和角色,从“消极避世”转变为“积极人世”,从服从者和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决策者,树立“参与管理”的思想,学会在学校董事会或校务会统一领导下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包括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学校人员发展计划、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工作安排等各个方面。
  
  (二)加强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是教师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校本培训,就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的形式,即摆脱由师资培训机构或某一教育行政部门所组织的脱离学校实际情况的、与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无关痛痒的模式,而要求教师所接受的再教育要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的工作需要。
  学校的校本培训,一方面,可以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和社区人员进行有关校本管理的培训,使他们深刻理解校本管理理念,认识校本管理的意义,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并促使他们在校本管理的具体运作中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以推动校本管理的实施。
  
  (三)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学校教师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当中,真正掌握课程的决策权。那是因为学校教师不仅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先天优势,即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当地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资源(人员、设施、场所),如博物馆、大学、科研机构医院、“老革命”、科学家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只有这样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能发挥课程本身的优势。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当中,必须充分转变自己的观念:以当地所有的条件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的是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开发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充分运用自身的教育教学知识,专业知识及课程开发知识等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校本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因此,可以这样说,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亚庆,论校本管理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2]李香玲,试论校本管理[J],教书育人,2003,(9):26.
  [3]傅树京,校本管理的理念及其有效性分析[J],教育探索,2002,(9).
  [4]黄葳,校本管理研究丛书序[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郑燕祥,陈国萍,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