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孔 伟 武文玉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设实效性的教育课程、重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并提高其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当今大学生处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承载的期望过高,而心理上的发展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差,加上大学生在这一时期要面临一系列的重大人生课题,如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业等,这些课题都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做出成熟的、负责任的决定。然而,由于过度保护的家庭教养模式、事实上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及大学教育一定程度的失衡等原因,一部分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高,面对选择时不能从容应对,难免会产生困惑和迷茫,一旦外界的压力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各种各样的适应障碍和心理问题便会表现出来。从我国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生活适应心理不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人际关系心理不完善,学业和情绪心理方面的缺陷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高校不受重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为应付检查而被动地建立临时性机构,无专业人员,无具体的实施方案。有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动,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完全替代心理健康教育。有的高校虽然意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但没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认识不清
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为“重心理治疗,轻能力培养”“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发展性心理咨询是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预防或消除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防患于未然。然而,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一种出现问题、消极应对的状态,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指导。高校普遍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针对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异常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3.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教育活动不规范
很多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学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但都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中,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些高校虽开设了一定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教学也仅限于一般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业水平不高,队伍不够稳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院校,大都建立了以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人员不足,且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的较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一些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因为学校重视不够,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清心理健康教育实质
高校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的片面认识,摈弃“出现问题,消极应对”的工作模式,树立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观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以及自我救助的目的。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并由学校领导部门监督其工作,确保其切实履行应有的职责。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开展团体辅导与交流、心理健康调查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互助教育,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凝聚作用,利用课外活动以及学报、校刊、网络等手段,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氛围。提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人间真情,形成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大学生从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同时,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让他们去发现自己多方面的价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展个性。通过“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从而愿意去咨询,自觉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项复杂细致、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已成为现阶段紧迫的任务,也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首先,应当扩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数量,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足专职人员,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培养。要把心理健康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改变教学方式,创设具有实效性的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心理活动”的“实践体验”,而不是学生个体知与不知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搜寻他们最渴望解决的问题,来确定教学活动的内容,而不是按照心理学体系来分解主体。并且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实践活动,造成学生个体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目的。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当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的心理困惑,开展各种心理训练活动,通过活动,将生活中典型的情境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其自我调适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让大学生学会认识自己。通过这种自我认识的回归,使他们学会调控和把握自己,使他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或遇到心理困惑和冲突时能够积极冷静的去应对。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引导大学生从正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主动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促使学生自知、自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良好的校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学校可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体验,在心智和才智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刘剑斌,邹小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5)104-105.
[2]邹柳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59-60.
[3]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8)126-127.
[4]肖静.建设和谐校园不容忽视学生心理健康[J].教育与职业,2007,(12)45-46.
[5]张旭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J].当代青年研究,2006,(10)75-78.
[6]许志红.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回避的主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7,(6)10-11.
[7]宋全红.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理论导刊,2007,(12)123-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2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