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语教学法流派简介及评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研究了英语教学法的流派,分析、总结了外语教学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并针对我国外语教学现状对这些流派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外语教学法 教学法流派
  
  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研究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外语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的学科。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界最为重视的就是外语教学法,因为“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外语教学法流派及特点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一、外语教学法流派
  
  1.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语法翻译法是中世纪欧洲人教希腊语、拉丁语等死语言的教学法,到了十八世纪,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践经验,并在当时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
  2. 直接法(Direct Approach) 。直接法,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教英语的方法。“直接”包含三个一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直接应用。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外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和形式语法。第一批词的词义是通过指示实物、图画或演示动作等来讲解的。
  这个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交谈、阅读或写作时都用外语思维。
  概括起来,直接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把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的过程等同起来,认为外语要在自然的环境或情境中习得。
  (2)要求在外语和客观事物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直接用外语思维;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上下文、同义词、反义词、游戏等直观手段,或者用外语讲解词义来学习外语,完全不用母语,或大部分时间不用母语,以避免母语的干扰。
  (3)模仿和感知是外语教学的基础,外语学习主要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语言材料,熟练技巧是不自觉地经常重复,达到自动化的结果。
  (4)语音和口语是外语教学的基础,是语言活动的中心。外语教学从口语入手,设置一个不接触文字的听说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只见音标,不见文字,在听说基础上再学读写,最后达到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
  3.听说法 (Audiolingual Approach)。本世纪40年代开始,结构语言学、数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控制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等相互渗透的学科得到发展;外语教学日益依赖现代技术;各国教学法家竞相实验新的教学法体系。这给听说教学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美国国防部邀请了一批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法家,研究新的外语教学法。其中为首的学者是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布氏系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语言的机构主义语言学的创立者,又与直接法大师帕默有过学术交往,结果便制订了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操练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陆军口语法,又称布龙菲尔德教学法。试验取得成功;逐渐完善为听说教学法并传及全世界。
  在听说法的发展过程中,布龙菲尔德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得到了完善,成为规范的五段:
  (1)认知(recognition) 认知即对所学句型耳听会意。主要采用外语本身相同或不同的对比,使学生从对比中了解新句型或话语。
  (2)模仿(imitation) 跟读、齐读、抽读、纠错、改正;同时记忆。
  (3)重复,检查(repetition) 学生重复模仿材料,作各种记忆性练习;同时教师要进行检查。当确信学生已能正确理解、朗诵所学句型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段的变换活动。
  (4)变换(variation) 变换即替换操练,应按替换、转换、扩展三步逐渐加大难度。同时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情况。
  (5)选择(selection) 活用所学语言材料于交际实际或模拟情景之中,即综合运用。
  4. 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认知法是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先提出的,是作为听说法对立面产生的。“认知”方式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它用来描绘不同的人在观察、组织、分析以及回忆信息、经验等方面的不同的习惯性倾向。认知法企图用认知――符号学习理论代替听说法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法反对语言是“结构模式”的理论,反对在教学中进行反复的机械操作练习。它主张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的习惯是掌握规则,而不是形成习惯,提倡用演绎法讲授语法。在学习声音时,同时学习文字,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从学习外语一开始就同时进行训练,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认知法认为语言错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主张系统地学习口述和适当地矫正错误。它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在教学中广泛利用视听教具使外语教学情景化和交际化。认知法是以认识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使外语教学法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但认知法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外语教学法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充实。
  5.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交际法是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
  6.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7. 自主学习(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语言学习自主这一概念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末,并带来了社会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人们通常把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管理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Little将自主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反应。Littlewood把学习者自主定义为:(1)确定学习目标;(2)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3)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4)监控学习过程;(5)评估学习效果。Dickinson认为自主学习者具有以下几种能力: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能力;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监控自己所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评价自己学习效果的能力。
  
  二、评 述
  
  外语教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当今世界上还不存在外语教学的“万应灵方”或“最佳方法”。由于外语教学法的各个流派的方法体系都有各自相对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具体分析各派的主张,吸取它们的长处,为提高我国的外语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最优化服务,以下一些共同点是应该注意的:
  1.在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方面,应以听说为主,在听说的基础上培养读写的能力。
  2.在处理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关系方面,以培养语言能力为主,并且一开始就注重语言能力。
  3.加强实践性练习。练习既要连贯又有情景,其类型,主要是有意义的交际性练习,辅以机械性练习。
  4.在掌握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注意发挥语言知识和学生智力的作用。随着学生学习的材料增多,越应发挥这两方面的作用。
  5.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设备,用外语教外语,适当利用母语。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张雪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思考与建议[J].外语研究,2001.
  [2] 董晓红.关于交际法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1994 (2) .
  [3] 丰玉芳, 唐晓岩.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4] 惠亚玲. 外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2).
  [5] 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 Benson, P.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 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 2005.
  [7] Littlewood, W.. 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36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