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必须以培养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儿童为根本目标。其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学习做人。而《品德与社会》课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加呼唤情感教育,即重视体验,重视感悟。那么如何在生活德育的大背景下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情感沟通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呢?针对当今儿童的身心特点,在实践中进行初步探索,我认为在教学中必须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寻找契机,运用情境感悟,强化实践体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德行。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平等对话,激发情感
  
  中国历来讲究师道尊严,在最能表现教师尊严的课堂上,小学生们腰板挺直,双手背后,两脚齐齐……这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犹如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会让人的心理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天性活泼的小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情感能得到激发吗?那只有改造我们的课堂: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上,每个教师都少一点包办,多一点放手,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而又充满竞争的氛围,相信我们的学生都会像快乐的“音符”,在课堂上欢蹦乱跳,弹奏着知识的蛩音,展现着生命的对话,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我在教授三年级《好邻居》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家的邻居是谁?能说说你们一家和邻居之间的故事吗?
  (学生一个个如数家珍,叙述和邻居家的友好故事)
  生:他说他家和邻居是死对头。(原来一个学生在座位上嘀咕,可是不敢说)
  师:(故意顿了顿)这种情况确实有呀,牙齿还会咬舌头呢!你们平时和邻居不来往吗?请举手。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生(那个在座位上嘀咕的):我家那个邻居很凶,那天我在楼上练习跳绳,他就跑上来骂我。
  师:如果有人在你家楼上跳绳,灰尘震了一地,或吵醒了正在休息的爸爸妈妈,你有意见吗?(生:点头认可)
  师:遇事要将心比心,这样心理就好受些。那么,有没有可以避免矛盾的办法呢?(小组讨论回答)
  这里,老师没有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训”,也没有滔滔不绝的“灌”,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在平等的对话中,和学生一起分享好邻居带来的快慰,一起分担来自邻里间不和的忧愁,一起出谋划策改善邻里关系。在平等的对话中,让学生的学习真正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在平等的对话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教学中不是传授道德规范的传道士,不是知识的权威,不是道德价值评判的独裁者,而是与他们一起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亲密伙伴。“如果有人在你家楼上跳绳,灰尘震了一地,或吵醒了正在休息的爸爸妈妈,你有意见吗?”教师亲和的态度、发自内心的语言,会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接纳你的建议,这就是一种活生生的道德再创造过程。当你让学生觉得你们是平等的,就像我们愿意把心理话告诉最好的朋友一样,教师才能真正的走入学生的道德情感世界,洞察到学生最真实的情感,因势利导,从点滴处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也正是由于平等的对话,才能“春风化雨细无声”。
  
  二、情境感悟旨在共鸣
  
  置身与美的环境中,心情会格外轻松。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果能给学生创设美的学习环境与轻松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不会感到压抑,就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情境所显示的鲜明形象,对于正处在表象思维阶段的儿童来说,可以引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不自觉地进入情境,引起他们的同感,从而更加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我在教学《快乐总动员》中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想看电视吗?喜欢看电视吗?(学生顿时兴奋起来,在座位上窃窃私语)现在老师就请大家欣赏一段《和和美美一家人》的视频片段,大屏幕上播放一家人在碧绿的草地上嬉戏的情景。接着我提出:你和家里人有类似这样高兴的故事吗?在四人小组中先说一说。(学生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一家的开心事)。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生动的故事情节、有趣的画面和音乐旋律,这些具体生动的内容无不感染着学生。优美的情境缩短了他们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同时打开了他们尘封的记忆――“这样的生活场景,我也有呀”、“我六岁时,爸爸带我去上海玩,那里可好了,还给我照了相”……诸如此类,丰富形象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为学生思维提供了能源,联想、想象活动随之展开。学生在无意识中被引入了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下转50页)(上接57页)
  
  三、活动体验内化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只有学生的活动参与才有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参与。经过多年尝试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也要以实践体验为载体,以道德情感体验为动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改变我们的学生“只会说不会做”的尴尬局面。例如在教学《蔚蓝色的地球》一课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分工,有负责找资料的,有解说麦哲伦经历的,有负责汇报船支状况、船员情况,还有负责绘制航行线路图,然后在小组进行评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项任务时,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真谛。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练,学会行为,养成习惯。就效果而言,无声的训练远胜过有声的讲解。一系列由浅入深、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人们常说“生活处处皆学问”,其实只要我们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入到课堂中来,从培养学生的情感做起,那么使教育和育人二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自然就水到渠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55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