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体系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长城 杨晓宏 靳旭莹 吐尔地·艾合买提

  【摘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文章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内涵、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构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目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内容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动力等6个方面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进行了全面论述。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083―04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对于农远理论体系的框架至今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就需要农远研究者用心思考、深入研究。
  
  一 基本概念
  
  1 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规划和指导下,通过信息资源的建设、传递及应用,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过程。农远(以下“农远”是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不断发展起来的,能够突破城乡之间的地域限制、实现信息资源的空间转移,用于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活动。
  2 农远资源、农远资源建设和农远资源应用
  农远资源主要是指为农村中小学校配备的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和潜件资源。农远资源建设主要是指根据农村教育的具体情况,配备硬件资源,设计和开发适合农村特色的软件资源,提升潜件,包括对教师进行各级各类的培训,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信息通信技术等内容。农远资源应用是指农远资源被广大农村学校、行政机构、农民致富、继续教育等使用。农远资源质量是农远的生命线,农远资源应用是农远的核心。
  3 农远管理和农远质量
  农远管理是指各级农远管理人员应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农远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监督、调控等,以期提高农远资源的应用效益,实现农远的最大价值。农远质量是指通过农远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提高其教育教学效率和效果。农远管理是农远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而农远管理必将提高农远质量。
  4 农远可持续发展
  农远可持续发展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考虑农远各个要素,包括资金、资源、人、管理等要素,既要满足当前农村教育及为“三农”服务的需要,也要适应未来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作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后续发展的保障,不仅严重影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特别是潜效益),而且整个系统工程也可能成为一次性投资,使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难以实现更大层面上的信息交互。
  5 农远三种模式
  光盘教学模式:是指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光盘这一视听设备进行,也是辅助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1]
  卫星资源教学模式:是指客户端用卫星接收设备接收的、能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多媒体教学信息与资料辅助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2]
  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它是学生和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 基本原理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有其成立的前提假设。理解理论的立论前提对把握理论研究的方向有重要的作用。作者提出下面几条立论前提:
  (1) 农远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2) 农远的理论研究是保持农远稳健发展的根本前提,只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才能不断推动实践向前发展。目前,农远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另外,国外也没有理论可供借鉴。
  (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保持农远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们的理论创新,要把农远的教学模式、技术模式和管理模式上的探索和研究作为创新的重点。
  1 农远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农远成本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每名学生的过程中, 因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而由社会、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3]农远效益是指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和。农远必须努力追寻节约成本的机会,但又不牺牲或放弃效益。
  2 农远资源建设与应用之间的关系:
  目前,农远工程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包括硬件,软件,软件质量,人件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解决好“高速公路,车,车速,人”的问题。目前情况是“条条大路车很少”,出现了软件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问题。软件资源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只有应用,才能促进再建设。建设-应用-再建设-再应用,形成良性循环,科学解决资源建设和应用这一对矛盾。
  3 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是指教学活动中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也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两部分。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方式。“当教学资源进入到教学系统后,使教学系统发生了两大明显的变化:一是使更多的教学材料进入课堂、进入到教学过程中;二是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关系,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四要素的关系,使得教学系统结构进行了重构,形成了现代远距离教学系统,出现了现代远距离教学模式,同时引发了对远距离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特别功能的教学资源的出现与应用,将对教学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现教学系统的重构,形成新的教学模式。”[4]
  4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方式。教学方法是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所采用的师生活动。教学模式不同,或者说构建或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从两个基本的要素加以分析,即是否存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或理念、是否存在不同的教与学的理论。一两种教学方法的变革并不会带来教育模式的根本改变。例如:在提到传统教学模式时,它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师主导为核心的教学活动。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是不是就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活动呢?显然不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同样存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活动。例如: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经常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内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分工,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活动。我们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参与式教学的方法,但是我们不能说这就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5]
  
  三 基本方法
  
  1 农远资源建设方法:
  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建设。硬件资源建设方法主要指三种技术模式的配备;软件资源建设方法主要指软件资源收集与处理、加工与合成、筛选与二次加工等方法。
  2 农远资源传送与管理方法:
  农远资源传送主要指通过卫星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各种软件资源传送到农村,通过农村接收站接收,获取信息资源,然后进行应用。在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管理手段和方法。
  3 农远资源应用与研究方法: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使用农远、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当然必须掌握三种技术模式的涵义及其具体应用方法。为了提高三种技术模式的可操作性,必须将这些模式具体化,形成可操作性更强的微观教学模式。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微观模式可能体现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必然会构成面向三种技术模式的微观模式群。

  4 农远成本与效益最优化的方法:
  用经济学的成本―效益方法,解释、分析和研究农远的各个阶段建设和各项工作,争取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做到工程的整体优化。
  
  四 理论基础
  
  对农远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理论主要有:三种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三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种传播理论(拉斯威尔的“5W”传播理论、施拉姆的双向传播理论、贝罗的“SMCR”传播理论)、系统方法、创新推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本文主要探讨系统理论、创新推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远的影响。
  1 系统方法
  “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行规律的整体。”[6]一方面,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农远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即把农远放在整个社会大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把握农远与社会的关系。农远属于国家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与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环境都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整个社会系统为农远提供支持服务,包括人员、设备、资源、资金、技术等的注入,为农远发展提供保障;同时,社会系统也对农远提出一定的要求,比如: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终身教育服务,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服务“三农”,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等,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另一方面,用系统方法分析农远系统本身,即要把农远系统的内部结构拆开,对各个子系统或要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农远系统。我们主要提取了四个子系统(要素),即人、资金、资源和管理。这四个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我们在后面将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系统理论为农远确立了基本要素及基本关系,为农远的模式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创新推广理论
  (1) 创新推广的定义
  “创新推广是指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过特定的传播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7]该定义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首先,创新主要指对于受传者来说是一个新事物,一个新方法,一项新实践活动,一项发明等。这里的创新主要落在“新”字上,对于被传播者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而不一定是创造、发明;第二,传播渠道,指新事物通过某种推广通道被受传者分享信息、共同理解;第三,时间,任何一项新事物都要通过一段时间才能够被广大参与者分享和使用,当然,不同的事物创新推广的时间不同,比如:手机的大范围推广只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司机使用安全带则需要几十年才能够获得大面积的推广;第四,社会团体,是一组相互联系的单位,他们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和目标。这个社会团体可以是民间组织,也可以是官方组织或分支机构,当然也可以是个人。社会团体本身能够影响创新推广的速度。创新推广是一个技术事件,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2) 创新五大特征
  首先,相对优越性,指一项创新比旧事物具有很多优势,这种优势可以表现在经济、便利、快捷等方面。当然,优越性越高,创新推广速度越快,时间越短;第二,兼容性,指创新事物与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等是否一致;第三,简略性,指一项创新越简单易懂越容易被广大参与者所接受、理解和使用;第四,试验性,指一项创新能够被人们多次尝试使用,感受其优劣、好坏;第五,可观察性,指人们在短时间内多大程度上能够观察到创新的结果。
  (3) 观念引领者的特点
  “第一,更多的接触各类外界传播,因而眼界开阔;第二,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第三,具有创新精神。其显著特征是:他们在系统的传播结构中处于独特的富有影响力地位――处于人际关系传播的中心。”[8]
  (4) 创新推广理论对农远的启示
  首先,农远对于我国乃至世界来说都是一件新事物,也是一项新的实践活动。虽然,农远是由我国政府发起并推行的活动,但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生及社会人群来说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所以,符合我们前面提到的创新推广中的“创新”。传播通道主要是通过“天网”“地网”“人网”来实现。农远这项创新活动的推广效益我们目前还不敢下定论,但是我们知道任何创新活动的推广都是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根据教育创新推广的特点,农远这项活动要获得效益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农远这项创新推广活动的社会团体单位主要是各级各类的农村中小学校。每个学校开展农远情况不同,也会对农远本身带来不同的影响。比如两位女教师条件相同,29岁,已婚,专科毕业,乡中心小学普通教师,教授语文。你可能会认为他们对学校开展农远的认识基本相同。但这两位教师有一个关键的不同点,一个在A乡,一个在B乡。A乡中心小学有67%的教师都积极接受农远,而B乡中心小学只有18%的教师接受农远。虽然省教育厅基本上同时在这两个乡推广农远,但这两个乡中心小学有关农远扩散的社会结构和传播结构差别很大。由于系统的影响,我们可以预测A乡中心小学女教师与B乡中心小学女教师相比更可能接受农远。因为A乡中心小学的教师都会鼓励她采用,A乡中心小学的校长倾向与农远,而B乡中心小学则不。同样,对于农民及农村党员、干部及其它社会人群接受农远也是相同情况。
  其次,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及骨干教师是创新推广中的观念引领者,他们是远程教育资源的早期使用者和接触者,引导和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及喜欢信息技术的教师帮助其他教师使用远教资源。学校也要给予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教师奖励,也叫创新的激励机制;另外,对于一些始终不接受远教资源的教师必须采取强迫机制。
  最后,农远活动的五大特征:第一,相对优势,农远的优势在于其提供大量的资源,为提高广大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农业技术培训和党员、干部培训等带来了很大益处;第二,相容性,指农远要与我国广大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相互融合,整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是指远教资源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我国广大农村多元化的特点,才会得到迅速发展。第三,复杂性,它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纵向来说包括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后续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横向包括资源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模式、远教模式、教学应用、运行成本和效益等;另外,对于各种人员使用远教资源时,我们应尽量使这些资源简单易懂,方便易用,灵活易学;第四,可试验性,我国农远试点工作已经完成,工程已经全面开展;另外,对于各种人员使用远教资源时,应该鼓励使用,大胆尝试;第五,可观察性,前面我们提到,由于教育创新推广本身的特点,这项活动要获得结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其可观察性体现得不明显。
  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一词最早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英文是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即是可持续发展。”[9]
  (2) 对农远的启示
  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把握和研究农远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农远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前农村教育及为“三农”服务的需要,也要适应未来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才能促进农远逐步提升品质。质量和效益是农远永恒的主题,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农远观。以可持续发展观指导的农远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思想理念、资源建设、资源应用、人才培训、教学模式、质量保证、科学管理等问题。要实现农远可持续发展首先以政策为主导, 以观念为突破,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务体系和科学管理机制,以技术与资源为支撑,以教师培训为核心,提升农远综合效益,从而使其更好地为农村基础教育和信息化服务。

  五 基本理论结构
  
  农远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我们用农远组织结构图作为架构将理论内容组织起来,使其更加系统。农远的理论内容的组织结构说明了农远中的原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图1中,可以看到农远理论基础主要由三种学习理论、三种教学理论、三种传播理论、创新推广理论、系统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农远教育既根植于农村中小学教学实践也离不开现代远程教育。而农远教育本身包括六大组成部分,分别是农远管理、农远质量、农远成本、农远效益、农远资源和农远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通过此理论体系结构图能够概括农远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
  ――――――――
  参考文献
  [1] 李兆君,李文.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54.
  [2] 李兆君,李文.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3.
  [3] 杨晓宏,贾春燕.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38.
  [4][5]郭绍青.正确认识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中三种硬件模式与教学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42-45.
  [6] 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04.
  [7] 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辛欣译.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5.
  [8] 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辛欣译.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4.
  [9] 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21世纪议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9-10.
  
  Theoretical System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U Chang-cheng1YANG Xiao-hong1JIN Xu-ying2TURD Iahmat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2.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Kashgar Normal College,Xinjiang, Kashgar, 844000,China)
  Abstract:The nature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From discussion of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principles, the basic methods, theoretical ba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basic theory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authors hope to interpret th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theory,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e guidance for development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Keywords: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The Basic Theory; Theoretical Basi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5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