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格心理学”公选课课程设计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学习“人格心理学”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健全人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格心理学”作为公选课和专业课存在较大差异,因而课程设计必须基于两者之间的差异。“人格心理学”公选课以自我认知为核心,以“我是谁”为主线,从生物遗传基础、人格基础、文化基础以及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角度组织课程内容更能突出其作为公选课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课程 课程设计 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张华东(1973- ),男,江西九江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2-0137-02
  
  一、“人格心理学”公选课的定位
  (一)开设“人格心理学”公选课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其系统性、普及性和体验性等特性而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人格心理学”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解释个人的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作整体性的解释。“人格心理学”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人格。同时,客观的自我认知又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人格心理学”作为公选课和专业课的差异
  在课程目标上,公选课“人格心理学”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现状、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和表现以及人格优化的策略,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全发展。而专业课“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该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及研究动向,系统了解并初步掌握一些人格评鉴方法,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课程内容上,公选课“人格心理学”以学生的需要、兴趣为出发点,选取“人格心理学”中最基本的理论对日常生活中的人格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如自我认知、自我调整、自我优化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专业课“人格心理学”则遵循学科逻辑,一般是以人格研究的六大流派、各流派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人格障碍问题或者人格专题为主要内容,专业理论性较强。
  在教学方法上,公选课“人格心理学”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多样地表达课程内容,除了讲述、课堂讨论等方式外,心理测验、团体活动、观看视频、角色扮演等方式都可以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和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专业课“人格心理学”则由于专业学习的特性,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堂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从学时来看,公选课“人格心理学”一般为32学时,学时有限,因而不可能完全按“人格心理学”的学科逻辑系统讲述,只能精挑细选学科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展示给学生。而专业课“人格心理学”一般至少为54学时,为按学科逻辑进行系统讲授提供了时间保障。
  从学生的期望来看,公选课“人格心理学”属于选修课,学生缺乏相关学科背景知识,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修,他们看重的是课程对自己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工作的启示与帮助,期望能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作为专业课的“人格心理学”,其学习者多为心理学专业学生,他们更重视的是“人格心理学”课程在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愿意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
  二、“人格心理学”公选课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依据
  黄希庭教授认为,健全人格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基础、人格基础、文化基础,以及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生物遗传基础、人格基础、文化基础等因素不是简单地作用于个体本身,在个体发展进程中环境不断影响着人格和行为,同时个体对环境的影响并非被动地加以接受,而是主动地作用于环境,正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个体独特的自我,自我是人格的核心。因此,本课程设计以自我认知为核心,以“我是谁”为主线,从生物遗传基础、人格基础、文化基础以及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角度组织课程内容。
  (二)课程内容设计
  1.专题一:“我是谁”――现在的我。首先,组织团体活动“20个我是谁”。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然后认真全面地进行自我反思,用描述性格的形容词对自己进行描述。活动时间约为30分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并接纳自己。活动完成后,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写的句子,哪些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哪些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各有多少等,引导学生如何全面地认识自己。
  其次,让学生进行系列心理测验,主要有气质、卡特尔16PF、认知风格、价值观、人际关系和职业性向等测验。部分测验在课堂完成,部分测验由学生在课后通过课程网站测试平台完成,测试完成后系统会给出及时反馈,学生的测验结果会自动保存在数据库中。通过心理测验、对测验结果的详细解析以及对人格特质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自己现在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详细了解自己的人格现状。
  最后,讲述自我概念的发展。内容主要有“乔韩窗口理论”、自我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自我与经验的关系。因为团体活动和心理测验侧重的是个体的自我评价,而客观上个体的自我评价往往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人的评价有较大差异。因此,通过对“乔韩窗口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等不同侧面,引导学生结合自评及他评等多个角度进行自我评价,然后进一步介绍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自我和经验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客观地认识自己。专题一安排8个学时左右。
  2.专题二:“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主要探讨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重点从生物遗传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和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角度结合相关理论选取内容。
  遗传因素主要借鉴生物学派的人格理论,探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特性、基因和体内的生化物质等对人格的影响。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基于行为主义人格理论和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探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遗传和环境因素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客观基础,而对人格更具决定作用的则是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接下来重点介绍交互作用的类型,分别是反应的交互作用、唤起的交互作用和前动的交互作用,让学生理解正是在交互作用下,不同的个体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自我。然后进一步结合认知主义的人格理论向学生分析独特自我的核心特征,主要内容为个体的认知方式、应对方式、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等。专题二安排12个学时左右。
  3.专题三:“我是谁”――将来的我。专题三主要探讨人格障碍、健康人格的表现及实现途径。人格障碍部分结合咨询案例讲述常见类型的表现,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学生能活学活用的咨询理论和操作策略,如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森田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等。健康人格的表现主要介绍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以及国内一些人格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健康人格的实现途径,主要结合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相关人格理论从认知、情绪和行为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专题三安排10个学时左右。
  最后2个学时安排为结课考试,要求学生运用课堂学习的观点和方法,以《自我透视――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题撰写一篇小论文,对自我进行全面分析,透析自己的优缺点,探索优化的途径。
  三、“人格心理学”公选课教学评价
  自2004年至今,笔者每学期均开设“人格心理学”公选课。最初的两个学期,笔者严格按照“人格心理学”学科逻辑进行讲述,虽然笔者努力钻研教材,尽可能做到吃透课程内容,力图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理论。但通过对选课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学生还是觉得作为一门公选课,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虽然学到了相对系统的课程知识,但感到有些枯燥。同时,笔者也感到“人格心理学”课程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内容异常丰富,在有限的32个课时内不可能为学生展现其全貌。学生对课程的评教分数为87.5分,略高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同类选修课学生评教的平均分。在采用上述内容框架授课后,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和他们的需要非常契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人格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显著的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评教分数也有大幅的提高,达到了92.6分,该课程已成为我校最受欢迎的公选课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美)Burger J.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张华东,文辉.心理咨询的面谈策略――基于来访者人格的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77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