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了适应高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面临的就业岗位类型、诊疗方式、动物种类、疾病类别和主要处理方式的变化,在现代高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以畜种病代替五大临床课的核心地位,由专业基本能力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组成的新课程体系,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等方面满足现代企业对动物医学高职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 动物医学专业 行动导向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韩行敏(1956- ),男,黑龙江双城人,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畜牧兽医类教育教学、家畜解剖。(黑龙江双城150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建设基金项目“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成员还包括:王怀友、顾剑新、姜八一、陆燕、刘纪成、刘洪杰和张学栋。(课题编号:703200804-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6-010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特别是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动物医生的工作内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对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做一体化原则和行动导向课程理论的提出和推广,给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为了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动物医疗类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一、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社会与行业背景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已经发展到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阶段。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生猪产业带,中原和东北地区的肉牛产业带,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肉羊产业带,东北、华北的奶牛产业带,华东、华中、华北等优势家禽生产地区。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畜牧业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畜牧业科技水平不高、科技支撑体系薄弱、饲料资源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农牧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安全、质量、科技、规模、生态和效益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畜牧业发展进入“质”“量”并重阶段。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一切学历教育的目标,是整个教育体系人才培养链条中的终末环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龙头,对动物医学教育理应负起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可以说,高职动物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更新观念是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
  
  1.与时俱进,明确高职教育的时代特征。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迅速,对教育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变化较快,因此我们在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时,必须注意全面准确地分析传统教育的成败得失,实事求是地分析影响我国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好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对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必须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精英教育观为大众教育观,变学科本位观为岗位能力观,变知识本位观为能力本位观,变教师中心观为学生中心观,变封闭办学观为开放办学观,变一次学习观为终身学习观,才能加速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区别普教,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职业教育的突出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应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职业性,包括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专业设置的职业适应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等,强调实际职业岗位的客观需要。应用性,以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教学体系,强调以应用为主的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教学,强调以应用为教育的主旨和标准。适应性,包括面向市场、面向地方、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培养人才的成熟性、复合型对岗位的适应性;招生就业对社会、家长和学生实际需要的适应性;对社会需求多样性、多变性的灵活适应等,强调全面适应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实践性,强调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学做合一,树立职业教育的教学观。我国高职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从学科教育脱胎而成,其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教育规模发展却十分迅速。因此,必然保留了很浓重的学科教育痕迹。学校实践教学条件与招生规模不协调,教师的学科教育来源与职教工作需求不协调,也是学科教育思想长期遗留的土壤和温床。动物医疗类专业教学改革最终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的“大教学观”。必须摆脱学科教育思想的影响,改变精英教育背景下以教师、课堂、教材和灌输式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习惯,改变教室里看病、黑板上治疗、讲不明白、学不会的教学状况,改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不力的教育状况。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将教师的教书育人、行政人员的管理育人和后勤人员的服务育人整合为职业人才培养的学校工作整体。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为一体,教学做合一,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使学生职业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适应岗位工作能力的需求,并具有一定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三、当前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虽然进行了一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尝试,但总的来说,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
  1.没能彻底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我国高职教育很大程度上从普通教育脱胎而来,学科体系的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这也是我国动物医学专业高职教育的基本国情。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主要表现在教育管理部门、办学机构的各类文件中仍大量使用 “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等学科本位课程体系中经常使用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中不应存在的概念。在很多院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设计还是按照这个基本逻辑进行的,课程还是划分为公共课、基础课、技术课和技术训练课四大块,并没有完成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向能力本位的转换。一些管理者和教师还没有真正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弄清学科体系和能力教育体系的区别。
  2.理论与实践、教学做不统一,没能真正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当前,各高职院校动物医学的课程体系中,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能力本位内涵,但还没能真正实现整体的优化。特别是实践课程的相对独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课程体系建设与社会及岗位工作能力需求之间的距离,但仍然存在明显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相互独立的现象,没能真正根据社会、行业、企业和岗位工作能力的需要,将理论、实践和素质教育体系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没能按照岗位工作过程,构建出符合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的课程体系;没能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性工作过程中的统一。
  造成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主要是我国高职教育是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高等教育扩招速度快于质量的提高的社会背景下,在计划经济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出现这种现象的现实原因,一是学生及家长的就业需求与企业的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人才需求与高职教育投入之间的矛盾;三是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者与实践者的思想观念的矛盾;四是机械地照搬国外“套路”,简单地在各类专业套用一个“先进理论”,导致理论和观念的不清、不准和错误。
  3.内容陈旧,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首先是具有浓重学科味道的内科、外科、产科、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课程,即所谓“内外产传寄”五大临床课,在课程体系中仍然处于“宝塔尖上”的位置。具有学科倾向的临床课程,在动物医疗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唯一核心的地位,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它在医学相关领域中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在医疗类专业(尤其是人类医疗)教育体系中反映了课程与临床实际的统一。在这个问题上,人医与兽医工作对象种类数量的不同、本科与高职的区别、普教与职教的不同、门诊与往诊及技术指导的不同,以及传统兽医与现代动物医疗工作者工作内涵的不同都长期地被我们忽略了。其次是伴随行业发展应运而生的一些新的工作内容和技术,没能及时地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反映出来。例如,在一些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药理课程已演变为药理与毒理,却没有改建成为动物药品应用(及技术指导)课程。长期保留五大临床课,却没有与工作过程关系最密切的分畜种临床类课程等等。
  4.课程基本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不同步。由于很多院校(特别是中专升格而来的院校)二级管理推进的程度不够、课程改革的主体局限于系部及以下层次、课程体系改革主要由专业带头人牵头、院校及办学主体(机构、单位或董事会等)重视和协调不够、改革方案设计者的系统工程观念问题等,造成了相对脱离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条件等专业基本建设来进行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的现象,使动物医疗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举步维艰。
  
  四、动物医学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在对社会和本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动物医疗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应职岗位群。根据对培养目标的工作过程分析和归纳,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学习领域课程的复杂程度及其各部分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课程的学习情境。
  1.培养目标的确定。在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具体地分析本专业教育教学历史和现状,分析研究总结本专业各项基本建设改革工作现状与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对本专业培养目标所从事的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构建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适应畜牧业区域经济建设和兽医行业疾病防治第一线需要的,具备从事动物疾病诊断、预防、控制和治疗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本专业主要应职岗位是动物诊所的临床疾病诊疗岗位、养殖场的动物疾病防治岗位、兽药饲料企业的技术服务岗位和动物疾病诊疗及动物保健品经营方面的自主创业。
  2.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工作过程是,在对某种或某几种畜群或个体,运用疾病调查、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剖检分析等方法全面检查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做出综合诊断后,制定相应的控制、治疗和预防措施并实施。
  因此,本专业培养目标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素质包括基本职业能力素质、专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素质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法规应用素质和化学应用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动物疾病调查能力、临床检查能力、剖检分析能力、实验室检查能力、疾病治疗能力和疾病防控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动物疾病综合诊断能力、禽病综合防治能力、猪病综合防治能力、牛羊病综合防治能力和宠物疾病防治能力等。职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动物诊所兽药应用技术指导能力、特种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能力和马属动物疾病防治能力等。
  3.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工作过程中,疾病调查、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动物剖检是动物疾病临床诊断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过程。而综合分析这些检查的结果,做出诊断,即所谓“综合诊断”在此工作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但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却没有充分地体现。动物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三者之间及其与诊断之间,关系虽较复杂,但仍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在上述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由基本能力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基本能力素质课程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应用文写作、专业英语、应用化学、体育专项技能、计算机应用、动物解剖生理、动物微生物、动物免疫和专业法规等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动物疾病调查与分析、临床诊疗基础、动物剖检、实验室检查和动物疾病防控基础等课程。为了避免取消五大临床课,开设畜种病课程后,各门畜种病课程之间关于基本诊断与防治内容的重复问题,建议开设临床诊疗基础和动物疾病防控基础两门课程。由于畜种病课程取代五大临床课是新旧课程体系的首要差异,而重复问题又是开设畜种病的最大障碍,因而这两门课程的开发就成为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一。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主要包括禽病防治、猪病防治、牛羊疾病防治和宠物疾病防治等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畜禽生产、中兽医、马属动物疾病防治、特种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和动物卫生检验等课程。
  同时为了保证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创新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开发配套适合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教学做一体、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课程教学条件,开发并完善与教学解决方案相适应的教学材料体系,改善院校的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环境,提高专业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职业素质培养工作质量。
  以上,仅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建设基金项目“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的研究”的研究工作与成果为基础,提出了对于高职院校动物医疗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体会和观点,难免有不足、不当和偏颇之处,愿与各位专家、学者及业内同仁共同研讨,以便得出更加正确而完善的结论以指导我们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温景文.现代高职教育观念与文化建设探论[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
  [4]李春雨,蒋玉香,曹淑红,等.试论高职兽医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4).
  [5]范先超,秦春娥,王小芬,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79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