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及对策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一系列瓶颈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师专业化无论是发展程度还是发展速度都有不少差距。只有提高思想意识、健全法律法规、增强发展动力、改革教师教育体制,多管齐下,才能突破瓶颈,加速我国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发展 瓶颈 对策
  [作者简介]韦世强(1965- ),男,广西荔浦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与社会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广西 桂林 541001)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142-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潮流。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认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师专业化无论是发展程度还是发展速度都有不小差距,这是因为有一系列瓶颈的存在。
  
   一、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1.从政府层面来看。各级政府一直把教师当做教育工作者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来看待。学校属于“事业单位”,学校及其校长被赋予一定的行政级别,校长由政府任命。与此相对应,政府认为发展教育的责任就是保证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主要体现在硬件上,很少把教师培训与提高,让骨干教师成为教学名家当做工作重心,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及校长的主要指标也跟教师专业化关系不大。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政府发展教育的重点是对教师数量的满足,而不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政府认识不到位,导致政府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政策保障不够,经济投入不足,或者只管投入,不管投入的方向和效果,使有限的资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从学校和教师层面来看。教师在职前教育期间受到的专业化训练相当有限,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本身,也大都视教师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专业。教师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熟悉之后,习惯于简单重复式地工作,缺乏主动发展、终身学习、成为教学名师的意识与追求。如果没有外在的压力,他们通常不会自动地做出大的改变。
  (二)发展的动力不足
  一般说来,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内部的激励机制和外部的压力两个方面。对于中小学校和教师来说,当前的激励和压力主要是考试指挥棒、职称晋升和“园丁工程”项目等。
   首先是考试指挥棒。对于条件好的学校来说,由于生源好、师资、物质力量雄厚,考试压力其实并不大;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来说,考试则既不是压力也不是动力,因为他们的期望值本来就不高。因此,考试指挥棒只对中等偏上的那一部分学校起作用。对于教师来说,有了五年左右的实践经验,便可以把握考试技巧、考试规律,此后便可以吃老本,不用追求进一步发展了。
   其次是职称晋升。职称晋升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好”学校的教师和其他学校的拔尖人才来说,如果是大专毕业后任职小学,本科以上毕业后任职中学,晋升高级职称并非难事,大多数人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就拿到了高级职称,从理论上讲,职称已经到顶了。而对于“差”学校的大多数教师来说,评上高级职称太难了,反而没有了动力。
   再次是“园丁工程”项目。“园丁工程”对于骨干教师的进一步提高确实有推动作用,但从实践上看,能进入“园丁工程”的教师毕竟是极少数,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关系不大,起不了激励作用。
   总之,传统激励、压力机制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相当有限。
   (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已有的一些法律制度缺乏刚性和可操作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的《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与此相配套的教师资格制度也开始建立,为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已有的法律法规对于保障教师专业化进程来说还是过于宏观,在执行中存在刚性不足的问题。像教师法规定的教育投入比例(不低于GDP的4%)一直没有达到,在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方面还存在许多人为的因素等。此外,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以及教师的职业准入、从业标准、从业管理、专业发展、教育机构认证等各种制度和细则的缺失,不仅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缺少保障,而且无章可循。
  (四)现行教师培训体系与提高教师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矛盾
  我国教师教育体系还存在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师培养阶段即师范教育阶段,普遍问题是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专业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在现行师范院校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还没有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去确定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过分强调专业学科知识的作用,忽视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师范院校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班级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评价、多媒体教学、教学实验等现代教师迫切需要加强的能力缺乏训练,导致师范毕业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都不强。
   2.在教师培训阶段即职后教育阶段,普遍问题是重学历的提高,轻专业技能的加强。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缺乏职后学习和提高的机会,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迫切需要进修与提高。但教师在获得进修时又只想提高文凭,未能体现出终身学习的要求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培训基本流于形式。
  (五)经费投入低,特别是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
   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终身学习过程,而职后培训是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最需要但又是最缺少职后培训机会的群体,是教师专业化的难点。众所周知,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比例也是比较低的。不仅如此,即使在较低的投入中也严重失衡:偏向职前教育,偏向城市学校,农村中小学教师很难有公费进修机会。
  
   二、突破教师专业化发展瓶颈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政府、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意识
   1.自上而下推动地方政府提高教师专业化意识。在地方政府缺少教师专业化发展压力和动力的情况下,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应是最有效的手段。如果没有来自中央政府的压力(如考核评估),很难设想各级政府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上会有大的提高。因此,国家应该在法律、激励机制等方面明确地方政府在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责任,“迫使”各级政府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的机会。
   2.增加学校和教师在教师专业化上的动力与压力。学校如果没有经济上的支持,没有外在的压力,是不可能致力于教师专业化的。这种外力,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政策、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评价制度等。政府应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改革和完善对学校的考核评价体制,促使学校提高专业化意识并承担起必要的责任。
   对于广大的普通教师来说,学校可通过考核制度、奖罚措施,形成一种强大的压力,激励、推动教师向前走。当然,如果能够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到专业发展中来就更好。因为,对教师来说,内部的动机远比外部的压力更具有发展动力。所以,教师个体是否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能否做到主动发展才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关键。在这方面,国内学者们已提出了不少高见。
  (二)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1.从改革教师激励机制入手,增强教师专业化的动力。过去教师的发展较多地受到外在压力的影响,如考核、评职称等,而不是源于教师自身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的热爱。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教师所受的压力逐渐从外在转入内在,很多教师有了自我成长的需求。这就需要激励和保障机制的配套改革,如设立专项经费、改革现行评价体制等,使教师有时间、有空间、有条件去发展。因此,不少学者主张用当今国际上通行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来取代传统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属于面向教师未来发展的期望性评价,是不断促进教师积极进取的激励性评价,是注重教师积极参与的自主性评价,是促进教师不断完善的引导性评价,非常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不断推进和完善新课程改革,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在全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所有中小学教师的系统工程。新课程强调教育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通过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注重体验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多元的、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实施新课改,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而高素质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专业化,可以说,新课改的推广和完善,必将大大加速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
  (三)深化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健全教师专业化的法律、制度
   1.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众所周知,教师职前培养的功效是有限的,它只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在科技、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国家应以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观念整合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从教师专业终身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规划培育目标,设置课程系统,改革评价方法,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制度,让“园丁工程”成为惠及大多数教师的大工程。
   2.健全教师教育制度。在已有的《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基础上,今后还需制定和实施《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教师教育水平等级评估制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等,不断健全教师专业化法律、制度,促进教师教育与教师资格认定、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紧密衔接,保障教师专业化的顺利推进。
   3.完善教师资格制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聘任必须引入竞争机制,破除教师职业“身份制”和“终身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机制。此外,教师资格的门槛设置不宜过低,还要减少资格认定过程中的人为因素。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他还认为,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教师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调整,要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专业;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延长学制,才能兼顾学科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训练。
  (四)改革经费投入机制,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任何一个专业发展程度高的职业,都是以相当高的经济回报作支撑的。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从事这个行业,才能促使从业人员不断地提高专业水准。过去,一提到提高教师的地位,就想到是指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其实,这种提高不仅有限,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也不直接。因此,今后国家需要改革投入机制,设立面向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后教育专项经费,并在时间上保证教师脱产进修培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李琼.发展性教师评价与教师成长[J].教育评论,2002(3).
  [5]吴天武.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手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6]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N].中国教育报,2002-
  01-03.
  [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江峰.教师专业性问题与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2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