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探讨和研究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阐述了“规模、结构、质量”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 规模 结构 质量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李小龙(1952- ),男,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湖南 岳阳 414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13-03
  
   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生产力的需求,近些年来发展很快,正成为我国的朝阳事业,许多地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高职教育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
  
  一、当前高职院校的现状及其分析
  
  (一)成绩显著,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从中央到地方,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战略地位,并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目前,高职教育已形成了以省级统筹为主,国家进行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格局。每个市(地)至少设立了1所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跨入21世纪以来,全国召开了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加深了认识,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对高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之进入了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对高职教育的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大大增强了高职教育的基础能力。2006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了实训基地建设,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各地纷纷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
   2.高职招生成倍增长,高职教育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统计,1999年以前,我国高职、高专的招生规模占整个高等教育招生的比重只有1/4左右,而现在已超过1/2。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招生268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3.14%;全国高职院校1091所,共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9%。
   3.高职院校办学思路逐渐清晰,管理逐步跟进,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大大提升。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并且正在指导其改革和发展。为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建成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教育部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各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在不断探索中提高。高职毕业生,属于国家高技能紧缺人才,就业一直看好,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
  (二)问题存在,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1.发展不平衡,资金投入不足,办学环境有待改善。高职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有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是一般普通高校的2.5倍。但我国目前普通高校投资足,又有生均经费补贴;而多数高职院校投资却不足,还没有生均经费补贴,或补贴的经费较少,大多高职院校靠贷款搞校园环境建设,要付出高额利息,办学压力大。
  2.缺乏特色与创新,教学模式“克隆”,专业结构有待调整。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尚未形成,办学模式“克隆”于普通高等教育与普通专科教育,无论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都相差无几,大多成为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体”与普通专科教育的“变形体”。与此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未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学生在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方面还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3.办学行为欠规范,理论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教育质量有待加强。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深层次的问题还未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高职教育办学基准和办学绩效评价体系,对办学行为与进程没有进行科学而又严格的规范,从而无法确保办学质量与求学者的切身利益,致使有的院校只注重“招进来,送出去”,不注重办学质量。
  (三)综合分析,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较大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它制约着21世纪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育,而且影响到各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必须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科林・鲍尔在《21世纪前10年计划》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不仅仅是‘需求驱动’,也应该是由‘发展需要’来驱动。”当代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产业的出现与发展,高新技术比重日益增加,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还停留在专科阶段,与今后的社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所以坚持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二、构成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
  
   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着它的内在原因和规律,高职教育也不例外。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职教先进经验,通过归纳、推理,笔者认为:构成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是规模、结构、质量。
  (一)规模
  1.规模的范畴。按《新华字典》解释:规模是指事业、机构、工程、运动的格局或范围。顾名思义,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应该包括师生人数、校园建设、实训基地以及设备等外延的人与物,也可分为招生规模和建设规模。
  2.规模的作用。规模是搞好高职教育的前提和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首先,作为高等教育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陶冶学生情操,营造学习氛围;作为职业教育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训练。其次,高职院校只有具有规模,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再次,一个高职院校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能力。
  3.规模的适度。高职院校没有规模不行,但一味追求扩大规模也不行。高职院校的规模是外延,要和其内涵相适应。高职院校的内涵包括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办学质量和管理等。外延不断地扩张,内涵跟不上,就会产生比例失调,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还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按照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从前一阶段的外延发展转变到内涵发展上来。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实现平衡、协调和统一,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结构
   1.结构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大致可分为: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年龄结构、学制结构等方面。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的设置及内在的联系。结构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问题,应坚持政府和市场互动的原则。凡是市场需求大的学科专业,应更多地调动市场的积极性,依靠社会加快办学;对于市场需求小的冷门学科、长线专业,政府应更多地承担起责任,给予积极扶持;对于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急需专业,必要时政府可采取非常规的手段予以支持。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和优势,确立专业建设基本思路。课程结构是指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及各课程之间的组合关系。高职院校应根据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抓好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年龄结构是指高职生不同年龄的组合。高职生的年龄有两类,一类是高中毕业的,年龄在20岁左右,属成年人;一类是初中毕业的,年龄在16岁左右,属未成年人。各高职院校必须区别对待,无论是在思想品德教育,还是在课程开设等各方面,只有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循序渐进,培养人才。学制结构是指高职院校设立不同年限学制的组合。目前,高中毕业进来的学生设立三年制学籍,初中毕业进来的学生设立五年制学籍。显然,两个层次的学生在课程开设、教学方法与管理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区别。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扩大三年制教育,压缩五年制教育,这也是明智之举。
   2.结构调整。专业结构调整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息息相关。一方面,高职教育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其专业结构受经济结构的制约,所以,专业结构调整应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出发点和依托点。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高职教育通过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建设又快又好发展:一是高职教育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技能型人才起到了杠杆作用;二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促使经济不断发展。这就给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要有前瞻性,要创新,要使高职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先驱者。
   3.结构优化。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多学科、多专业。全国的高职院校是一个大群体,每一所高职院校只是其中的一分子。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实力,不断优化结构,不能做“全”,只能做“精”;做“全”是费力不讨好,做“精”是名利双收。努力打造好几个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是各个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质量
   1.质量的意义。质量历来是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教学的检验尺度,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高职院校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技能训练,都应该从一点一滴抓起。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的生命线。高职教育面临着激烈竞争,竞争中有没有实力就看质量的高低,质量好的就能生存下来,并且会发展壮大,质量差的就难以支撑,甚至被淘汰出局。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是规模的底线保证,是结构的衡量标准,没有好的质量,规模再大也是空架子,结构再合理也不能形成品牌。质量是就业的保障。据市场调查,质量高的院校就业率在95%以上,质量差的院校就业率不到70%,实践证明:办学质量与就业率成正比。
   2.质量的要求。高职教育的质量要求比普通高校复杂,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理论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国家制定了五年一轮评估制度,并且要求学生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这一系列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了办学质量。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质量体系。
   3.质量的要素。高职院校的每一项工作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因而提高教育质量的要素很多,本文着重从师资、管理、教研、课研、科研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段,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核心问题是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采取一切有力的政策措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进入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二,科学、规范而又严格的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切入点,抓住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三个重点对教学工作实行全程监控。同时,要制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教师各教学环节的操作程序;加大教学督导和目标考核力度,积极推进教考分离,建立教学约束与激励机制。第三,“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就必须在教研、课研与科研方面出成果,并将成果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这不但是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考核、评估内容,而且是一种高层次、有指导意义的工作,对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规模――结构――质量”三者的辩证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规模、结构、质量是相辅相成的,有着内在的辩证关系。
  1.规模是结构、质量的基础,打造品牌专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规模作为基础建设和硬件设施,要根据专业结构来建设,不是为专业结构而建设,否则就是盲目投资。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就必须根据专业结构来进行规划设计。找准了这层关系,就为职业院校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以往的院校建设中,有些地方建了又拆,拆了又建,造成极大的浪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国家提倡节约型社会,首先必须从基础建设抓起。同时,职业教育不但要具备普通教育的条件,还要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
  2.打造品牌专业,教学质量是关键。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企业是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高职教育直接为企业培养技能技术人才,所以高职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高职教育的质量是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上体现出来的,这就涉及了专业结构问题。一个专业能否打造成品牌,教学质量是关键;一个专业要打造成品牌,必须从教学质量抓起。质量体系贯穿于专业结构的始终,每一个专业必须建立起质量体系,每一个高职院校也必须有质量监督体系。
   3.“规模―结构―质量”形成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链”和“必然链”。规模、结构、质量这三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没有一定的规模,就谈不上专业结构,更谈不上教学质量;第二,没有合理的专业结构,也就形成不了一定的规模,更抓不好教学质量;第三,没有好的教学质量,规模就形不成气候,专业就无人来就读,这种自然属性形成了“自然链”。当然,对于一个高职院校来说,首先,具有一定的规模,专业结构就好设置,抓教学质量也有了物质基础;其次,专业结构设置合理,市场对路,符合“‘十一五’规划技能型紧缺人才模式”,规模发展就快,质量也会逐步上升;再次,教学质量过得硬,就会形成品牌专业,办学规模必然会逐步扩大。这种必然趋势的内涵就是“必然链”。这种“自然链”和“必然链”在不知不觉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势”,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态势”,俗称“势头”,我们要因势利导造就好势头,为好的“态势”创造条件。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存在于“态势”之间,这种“势”是“大势”。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教育形势喜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纲举目张,只要我们认清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正确协调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三者的辩证关系,成绩就会更加显著,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高职教育就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济.扎实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
  [2]刘晓.借鉴德国职教先进经验 大力发展我国高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9).
  [3]米靖,刘春生.论社会需求视野中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3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