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欣

  摘 要:胜任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是一个较前沿的管理理念,其影响力逐渐延伸和扩展至各个行业,包括教育领域。本文回顾了胜任力研究的起源,介绍了国内外教师胜任力研究背景及现状,对我国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胜任力;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社会对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的肯定,人们给予教师更大关注,社会对教师专业化、教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师胜任力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地评价教师胜任力,为教师选聘、培训、绩效评价等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依据,对教师工作的专业化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1]
  一、胜任力的研究缘起
  胜任力的概念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来说明“一名好的罗马战士”的属性。20世纪初期“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通过“时间――动作研究”,将复杂的工作拆分成一系列简单的步骤,以此来识别不同工作活动对能力的要求。这里的能力指的是那些可直接观察的动作技能或体力因素,如灵活性、力量、持久性等。由此,泰勒的“管理胜任特征运动”被人们普遍认为是胜任力研究的发端。
  此后几十年中,智力测验、人格测量等相继成为测量工作绩效的工具。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务院在选拔外交官的过程中感到以智力因素为基础选拔外交官的效果不理想,许多表面上很优秀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因此,他们邀请哈佛大学著名教授McClelland博士帮助设计一种能够有效预测实际工作业绩的人员选拔方法。在项目过程中,通过对工作表现优秀与一般的外交官的具体行为特征比较分析,识别到了能够真正区分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1973年,他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文中引用大量证据说明滥用智力测验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并进一步说明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一些因素(如智商),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他强调从第一手材料入手,直接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为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他把这种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Competency。这篇文章的发表,掀起了胜任力研究的高潮,胜任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成为20世纪80年代一个前沿的管理理念。[2]
  胜任力研究对全球企业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影响力逐渐延伸和扩展至各个行业。到90年代,胜任力的研究和发展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获得大量的研究成果,有关胜任力理论和模型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目前胜任力模型应用已覆盖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行政人员的发展、招聘和遴选、薪酬管理、绩效考核、职业生涯发展、工作设计、组织设计、培训和发展、培训需求分析和继任计划。通过胜任力模型的不断完善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提升组织的竞争力,促进组织发展。[3]
  二、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现状
  相比较而言,教育领域胜任力研究、应用的历史发展线索不象组织管理领域那样清晰,但二者是相关的,只是背景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无教师胜任力统一的标准定义,国内外学者均认同的一点是教师胜任力的定义应该包括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在胜任力其他特征上则存在争议:国外学者认为教师的人格特征能够表现胜任力;国内学者则认为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即个人品德、职业道德能够表现胜任力。
  (一)国外研究
  1967年,为了改革当时美国教师教育内容,美国联邦教育署研究局开始大力倡导“能力本位教师教育”(CBTE)。这种教师教育模式强调培养未来教师“能做什么?”、“应做什么?”及“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它与传统教师教育中注重未来教师“应该知道什么”的培养方式有很大不同。这一潮流迅速推广,几年之内成为教师教育的主流模式,也成为当时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
  与能力本位教师教育模型相对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HBTE)模式,它源以Rogers和Maslow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直接关注的是教师个体本身,Combe等人曾大力宣传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保留了人本主义“个人成长”这一中心观点,强调教师个体的独立性和尊严,考虑的是“作为一个教师我是谁?我拥有什么样的品质?”等问题。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但从1980起,由于心理学中认知倾向的影响,对于基于能力的模型开始出现不同的反应,对教师行为的研究更体现出行为主义的倾向。现在,注意力更多地又集中在了教师本身、他们的职业身份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
  这两种在英国、欧洲部分国家和美国教育领域胜任力运动中表现的模式,都高度强调胜任力的工具性和功能性,结果胜任力被分解为多个技能和更小的技能。与此相反,澳大利亚则更强调整体性和普遍性,运用多种多样复杂的方式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在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委员会依据教师胜任力标准(1996)实施的全国教学质量项目中,为新教师开发设计了一个胜任力框架。其中规定,教师入职教学胜任力包括四个方面:使用和发展专业知识与价值、与学生和他人沟通互动共同工作、计划和管理教学过程、监控评估学生的进步和学习成果、对连续性的进步进行反思评估和计划等。它代表了思考教学与教师教育的另外一个特别方式。就前述的两种胜任力模型而言,“技能”只是“表现”中的一部分,另外,还要考虑人的动机、人际关系、身心状况等。
  (二)国内研究
  在我国,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历史只有短短十几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逐步更新,它也逐渐成为了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教师胜任力进行一些理论性的阐释。蔡永红等将教师胜任力作为与教师绩效、教师有效性并列的三种教师评价类型之一,认为教师胜任力评价指评估教师所需要的素质或胜任力,即教师知道些什么,通常是用纸笔测验的形式进行,其结果常常作为教师资格证书或执照授予的依据。它主要用于监控教师职前教育的进程和评估为提高教师胜任力所进行培训的效果。而邢强等认为教师胜任力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教师胜任力评价指师范教育结束之际,由教师教育机构进行对学生是否胜任实践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的测量和评估,以判断其是否有资格和能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分别以不同种类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张英娥等以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测查当前幼儿教师胜任力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由科研与引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人格特质、工作品质、学习能力六个维度构成。徐建平等建构了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优秀教师胜任力特征和教师共有的胜任力特征。其中,优秀教师的胜任力包括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觉察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概念性思考、自我评估、效率感11项特征。教师共有的胜任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正直诚实、创造性、宽容性、团队协作、反思能力、职业偏好、沟通技能、尊敬他人、分析性思维、稳定的情绪11项特征。王昱等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高校教师胜任特征包括以下七个结构维度: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人际理解力、责任心、思维能力、关系建立、成就导向。
  第三、侧重管理职责的某些特定教师工作岗位进行教师胜任力研究。韩曼茹等提出了中学班主任胜任力结构包括12项胜任特征,即知识结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班级管理技能、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情感、自我监控能力、人际交往、成就动机和工作质量意识。陈虹等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开放性调查和行为事件访谈,得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包括六大因素:有效的教学与咨询能力、职业人格魅力、研究与指导能力、工作品质、对学生真诚关怀、寻求个人发展的能力。韩英等对大学生辅导员胜任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果为大学生辅导员胜任力结构为六大类:管理特征,学生意识,个人特征,心理管理,文化认同,政治意识。

  第四、探讨教师胜任力与其它变量关系。宋倩等通过研究建立了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模型包括六个维度:认知胜任力、人际互动、成就特征、接纳特征、师德特征、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教师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认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中人际互动、师德特征和知识技能三个维度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显著。
  第五、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和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全局思考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寇阳等把教师分为专家型教师、熟手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之后对被试者进行课堂观察,以便探索该校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新手型教师,要想尽快成长为熟手型教师甚至是专家型教师所需要的胜任特征。得出结果为该校三类教师的胜任特征差异显著。课堂观察量表中的八个维度54个观察项能够成为区分专家型教师、熟手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行为表现。研究的结果同时表明今后在选拔教师、聘用、培训教师时,在某些方面要具有针对性。
  三、未来研究发展方向展望
  国内教师胜任力研究已进入一个全新而快速的发展时期,但现有研究对教师胜任力及其评价的定位仍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将胜任力评价仅仅作为职前教育或教师入职前准入测评标准的理论定位显然不够合理;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从教师工作角色的某一个维度进行胜任力研究,显然不足以揭示教师工作胜任力更实质和复杂的内涵,而且现实中的教师评价具有整体性,只关注单一某个角色的胜任状况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操作意义;国内对于教师胜任力的关注还仅仅是研究者从学术视角的某些理论思考和初步建模探索,一些研究没有分析出更详细的胜任力特征群。[5]
  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对教育、教师的重视,现在更需要通过研究教师胜任力来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教师评价体系,需要通过研究教师胜任力建立一个基于胜任力的新型的、规范的教师培养模式,需要通过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寻求推动教师自我发展和职业成功的策略。相信随着对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深入,胜任力必将在教师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应用效力也将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姜睿馨.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探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4):31-33.
  [2]Boyatzes RE.The competent manager: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M].Canada:John Wiley & Sons Inc.1982:12-15.
  [3]张兰霞,闵琳琳,方永瑞.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6-19.
  [4]Olson CO,Wyett JLTeachers need affective competencies[J].Education,2000,(7):30-33.
  [5]刘国胜,曾秀珍.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22):54-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