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师生关系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斌

  1.引言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融洽的师生氛围。教师对学生满腔热忱,学生才能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使教与学达到最高境界,进而培养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学生心目中的优秀体育教师
  2.1具有良好的心理学特征
  教师首先要具有爱心和良好的教学态度。大多数学生希望体育教师要有亲和力,上课面带微笑,平易近人,对学生充满爱心。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是较大的,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体育教师与学生熟悉亲近,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理解、信任、尊重、宽容,可使学生产生信赖、仰慕、共鸣和感激,渴望成为体育教师所导向的人。
  其次要对体育教师工作具有较强的兴趣与职业的忠诚。这是体育教师创造性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是事业心能够建立和巩固的基础。体育教师具有广泛的、多方面的兴趣,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更好地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方法,达到培育人才的目的。
  最后要具备坚强的意志。体育教师的坚强意志是进行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坚强不屈的意志表现在体育教师实现教育的目标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百折不挠的坚持性和毅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和克制不良情绪的自制性等方面。
  2.2具有充沛的精力
  近半数的学生都提到这点,其中很多同学说:“我心目中的体育教师要年轻。”中学的体育教师不仅仅要具备丰富的体育方面的知识,更要带着学生们玩,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运动与健康,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体育教师还应该有一个阳光、活力的形象。体育课应该是生动有趣的,而不是单纯枯燥地绕田径场跑几圈,做做准备活动,然后学习新知识,学生自主活动,等等。因此,体育教师活泼开朗、富有活力的性格是教学的重要方面,有利于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健康、向上、愉快的气氛和环境之中。
  2.3过硬的专业知识
  在科学迅速发展的当代,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卫生和保健知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授课学时大量增加,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具有精湛的技术,而且具有较强的体育基础知识。
  2.4全面的专业能力
  首先,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的能力。课外体育工作的内容丰富、复杂,学校的体育课外活动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和课余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等形式。体育教师不仅要组织管理好体育课,而且要组织管理好课外体育活动。
  其次,精力充沛,体魄健壮。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对他们的体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体育教师既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又是体育锻炼的实践者。体育教师的工作往往以运动作为主要的表现形态,工作量很大。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一年四季都是以操场为课堂,因此必须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
  3.1教师要有“三心”
  一是诚心。就是要真心实意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肯定他们的价值、品德等。二是爱心,即热爱学生。教师必须理解学生,这是爱的前提,要辩证地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要耐心地等待其改正错误。三是良心。这是教师道德觉悟的表现,更是教师的义务责任感。有了良心,教师就会自觉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注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任劳任怨,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去激励学生,用纯洁无瑕的品质去感染学生,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
  3.2课堂教育教学要充分发扬民主
  课堂教学是发扬民主,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信任与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淡化对学生求高、求全、求速的心理。教学应从情感交往的互动发展为所授科学知识的互动。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角色意识,改变“一言堂”的知识权威的拥有者的角色,而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对学生的不足、失误,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理解、接纳,并加以疏导和指导,切忌对学生持有冷漠、粗暴的态度。
  4.结语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学生往往为博取教师的喜爱和好感,为获得与教师交往的满足感而努力学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便是这个道理。教师也会因为学生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而更加致力于教育工作。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效率和速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陶倩主编.心理健康教育大全.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2]周浩波.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第1版.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