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为适应现代课程发展的需要,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理念向实践的过渡,更好地驾驭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各种探究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迫在眉睫。本研究依据新课程理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一、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制订和选择教学策略时应遵循的原则
  
  1 教学过程体现科学探究思想与基本特征,所探究的问题要有可探究性。
  2 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 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参与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表见解和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
  4 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从常见的现象开展探究。
  5 教师在选择具体教学策略时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着眼,兼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状况等,灵活地采取措施。
  
  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1 物理概念建立过程的探究活动教学策略。
  此类探究活动的设计规律是:(1)从相关生活情境中提出物理问题。(2)结合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3)创设能激发认知冲突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情绪将探究引向深入。(4)在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结合相关信息、联系原有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供帮助,促使学生解决问题。
  如力臂概念的建立,如果放开手让学生去操作,利用铁架台、杠杆、细线、钩码、弹簧测力计、三角板、直尺这些实验器材自行操作、记录数据,由学生初步总结使杠杆平衡时应满足的等量关系,教师可继续提出力与杠杆不垂直的情况,让学生发现矛盾,再进一步进行探究总结,无论杠杆平衡条件是否能够由学生真正探究出来,还是最终在老师的提示下豁然开朗。总之,学生会意识到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物理学上把它叫做力臂,它不同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这一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 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教学策略。
  此类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观察出发,提出科学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主动探究做出猜想,设计实验,搜集证据,理论解释,再搜集证据,并应用探究的结果解决新的问题。
  如探究筷子的折射问题时,设计问题:把筷子插进立方体水槽内,再注水近满,你认为会看到哪些现象,先画出图,然后观察。注水后从不同角度观察,你看到了哪些现象?有哪些现象你没想到?把筷子插入注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内,预想从不同角度观察与上次实验现象是否相同?由看到的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样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不断地更加深入地观察和思索下去,使一个似乎闭着眼睛就能回答的问题不断深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如能自己提出问题,那么学生就会更加高效地进行探究活动,如教师加以重视和引导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疑惑表达出来,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水平,就能够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 有关定理、原理的探究教学策略。
  物理学当中的定理、原理,往往要求比较精准地叙述,这其实比一字不漏地去背要求还高。在定理、原理简洁的语言中包含了多个物理概念、术语的确切含义。学生对于此类内容,往往就算会背也还不能真正理解。经常会造成认为自己会,但运用到具体的例子和习题中就会暴露出问题,即所谓的“一听就会,一做就错”。那么,我们对定理、原理的阐述方式也可以探究一下。让学生在保证概念正确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然后,师生共同与书上的说法进行对比分析。这不仅能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把知识真正转化为己有,与此同时。还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19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