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本文就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如何体现这“三贴近”,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来谈谈自己的经验心得。
  关键词:新课程 中职学校 德育课
  
  一、分析解读新教材的特色
  以往的德育教材基本是单向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工具,是写满道德条文的“美德袋”,是编者的独白文本。学生打开课本,就像面对一位板着面孔的教育专家,满口的条条框框,高高在上地教训学生,一套套的理论、严密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望而生畏。不要说在课余的闲暇时间,就是在课堂上,不是教师三令五申,并以扣分相要挟的话,有多少学生愿意捧着教材阅读呢?教材实在难以让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悦”读的体验。但现在翻开新教材,造型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熟悉的生活照、清新活泼的话语体系,使教材面貌一新,极富亲和力,让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捧起书本就想睡觉的中职学生愿意坐下来阅读、学习和思考。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新教材弱化了学科知识体系,强化了中职特色,突出了德育课特色,针对性和时代感都更强。新教材从观念意识、章节安排、案例选材到练习设置都更适应广大中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仍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例,虽然材料丰富,形式多样,活泼多变,但形散神不散,始终围绕“发展”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脉络体系分明。课首案例、文中案例、问题聚焦、读读想想、学以致用等环节的设置,便于教师以此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把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便于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中加深体会,是职业理想教育可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载体。
  二、德育课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1.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德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
  教师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
  (1)德育即“育德”,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因此德育目标和内容不能过度理想化,缺乏时代性、科学性和层次性。而要从对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中职学生的接受水平,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国民实际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等现实情况出发,避免以过度理想的人格标准作为德育的目标,“假、大、空”抽象的口号式的德育内容过多,把理想与现实割裂开来,就会显得空洞无力。德育要让我们的学生感到可亲、可信、有用、愉悦,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未来着眼,从现在着手。
  (2)鄙薄职业教育,是上千年“学而优则仕”文化积淀的产物,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巨大惯性作用下,不少中职生背负着“失败者”的沉重压力。他们渴望成功,却在无数次的学业失败中越来越自卑。德育课教师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要像中国职教学会杨金土主任所说那样:“职业教育改革需要相信人人有才,引导人人成才,帮助人人成才”,要引导学生从选拔教育、应试教育失利中产生的自卑自弃阴影中走出来,摆脱传统人才观的束缚,形成自信、自强的心态。
  (3)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唯我独尊、独断专行。不再把学生作为被动的、适应的教育对象,“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考你背”“我打你服”,而是使之成为一个能自主选择、具有尊严、富有创造活力的、有主体意识的人,一个大写的、可持续发展的人。规范不再是一种束缚和制约,而是一种保证个体发展的积极因素。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和德育过程的控制者,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学生发展的引路者和促进者,要致力于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和探索欲,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德育方法要变传统的家长式、命令式、说教式为朋友式、交流式、谈心式,将自上而下的灌输改为双向交流互动。
  2.教学要融于生活,贴近生活,德育才不是抽象的、遥远的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中我们正是力图体现这一点。生涯规划课程的任务是要“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以往那种说教、灌输的方式,而是尝试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调整自我、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
  3.通过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新教材的突出特点和亮点之一,就是设置了大量的互动项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所教内容特点,不拘一格、机动灵活地选用。《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可以为多种实践活动搭建平台,既可以配合职业生涯设计的推进,组织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课外社团、课余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毕业生报告会等校内课堂活动、课余活动,也可以组织毕业生追踪调查、参观用人单位、考察劳动力市场、参加供需见面会等校外活动、社会实践。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既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实现德育培养目标,同时也为教师施展才华、张扬个性、勇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改革成绩评定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中存在一个显著弊端就是课堂上讲知识点,书本上划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这种片面的成绩评定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性,容易使屡战屡败的职中学生进一步产生畏缩心理,彻底丧失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很好地实现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中职学校德育课评价目标应由过去鉴别学生的智商高低、知识点掌握多少变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体系需要实现由单元向多元转变。
  (1)评价内容要多元化,既有传统的道德内容,也有责任感、诚信、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现代德育要求;既有遵纪守法、维护公德等社会要求,又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个体要求。
  (2)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书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重卷面成绩轻实际表现的倾向,结合学生参与多项德育活动的表现情况以及实训实习、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综合评定学生的德育课成绩。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由德育课教师担当外,还可由学生本人、小组、班任、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等承担,使评价从单向性转变为交互性,通过多项活动、多种层面、多个角度立体评价学生。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6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