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初中生对身边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体自身都充满了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与兴趣为他们学好生物课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还能培养他们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反思,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实践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75-01
  
   初中生物课程中无论是植物、动物、微生物,还是人体自身,其内容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对身边的种种奇妙现象总爱问个为什么。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提出一个感兴趣、有质量的问题,就有了学习、研究的动力。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结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是有必要也是有可能的。反思其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在探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找准自身角色的位置,那就是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应改变以往“导演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唱主角”,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发现问题,确立探究课题,设计探究方案,并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总结和反思,教师更多的是以参与者和宏观调控者形式出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学生探究动向,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探究性学习赋予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但老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作为主题探究活动的辅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的实施提供条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尽责,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式的科学探究,因此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允许学生提出和实施不同的探究方案。在生物教学中,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因为提供给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在科学上已有定论,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发现,目的是想让他们亲身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最终获取知识。例如“牙齿的咀嚼与舌的搅拌对食物消化的影响”实验探究中教师在设计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使实验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进一步为研究更合理的方案提供了依据。从学生的角度看,探究活动允许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它不追求结论的惟一性和标准化,而是鼓励学生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或调整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自然常态条件下,对事物进行周密详细的观察并作出客观的记录,对观察到的现象,保持客观的态度,作出周密的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观察工具越来越精密,观察手段越来越严谨,对观察对象的偏差也越来越小,因此,得出的结论也越来越科学。对事物的观察研究往往也能解决大问题。例如,1865年,法国立耳城的制酒作坊里,发生了一件怪事,本来香味芬芳的啤酒都变成了酸洒。一批批发酸的啤酒堆在酒窖里,再也卖不出去。各酒厂的老板决定请当时的大科学家巴斯德帮助解决这个难题,巴斯德把发酸的啤酒对照着不发酸的鲜啤酒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结果发现,鲜啤酒中只有一个较大的圆型菌(酵母菌),而在发酸的啤酒中却有许多更小的杆状菌(乳酸杆菌)。正是由于乳酸杆菌的污染和繁殖才是造成啤酒发酸的祸根。后来通过高温灭菌、密封处理等技术,就解决了啤酒发酸的问题。
  2.调查研究法
   围绕一课题,学生先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材料,接着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等加工,而后进行演讲、展示等交流活动,最后经讨论、答辩等方式去伪存真,得出结论。这一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尤其是有效信息的筛选、提取),同时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例如:在《动物的摄食》一课中,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就动物的食性、摄食的特点等方面展开广泛的调查,并大量收集有关的文字、图片、模型等资料,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交流、并互相质疑,教师仅稍作补充或拓展,让学生在调查与交流过程中自行获得新知,最后教师置疑:动物的食性和摄食器官的特点有何关联?让学生在先前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自行得出结论:动物的摄食结构与摄食方式相适应。
  3.实验研究法
   针对某一问题先由学生提出假设,然后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器材的装配、具体过程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再经学生的讨论研究,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问题的结论。这一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如:预初《人体与卫生》中的“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初一生物学中的“绿色植物怎样制造养料”、“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植物的呼吸”、“种子的萌发”等课题均可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在《种子的萌发》一课中,教师仅在引言部分通过一则小故事创设情境引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先是围绕这一问题大胆提出假设,接着分组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假设,然后各组通过交流评定出设计较为周密合理,又易于操作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各组自行完善实验装备,并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记录实验过程,最后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判断出先前假设中的谬误,从而得出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正确结论。
   由于所选择的课题难易程度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限,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实验研究法再细分为模仿研究、引导研究、交互研究和自主研究等多种形式,这里就不再作详细的论述。但无论何种研究模式,学生都可谓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全方位参与。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既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让其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了研究自然科学问题的一般程序(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或提出问题→调查取证→汇报交流→评价检验),有利于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初中生物课程开展探究性学习转变了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改善了学习态度,学生能以积极的学习状态投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生物对他们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一种快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8910.htm